第12章 内廷改制(第2页)

 厚厚的一卷纸上,名字密密麻麻,朱由校看的头都疼。 

 这里面不仅有王安的党羽还有郑贵妃、李选侍的亲信,其中不乏一些后世恶行满满的熟悉名字。?齐~盛+暁′税?惘· ¢罪~辛′彰′节*庚?欣\哙? 

 一旁魏忠贤和刘若愚毕恭毕敬的站着,他们看着皇爷脸上不时闪过的一丝阴沉,心里也是一紧。 

 “看皇爷的脸色,是对内廷非常不满啊” 

 其实大明到了1620年,也就是自己登基的这年,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还是威仪万千,但实际己经是危机西伏。 

 首先这宫中,权宦如林,东厂、西厂、内廷混杂盘根。而朝堂上,东林、浙党、齐党等党争如火,东林与宦党明争暗斗,朝廷用人己经到了完全不看能力,只分派系的地步。再加上北疆,后金逐渐崛起,熊廷弼等将难掩边患。 

 朱由校有时候都纳闷,这帮文人难道都瞎吗?看不清现在的局面吗? 

 所以朱由校从南海子回到宫里,顾不得一身的疲惫,就将这内廷的大小主事太监召集过来。 

 如今,王安己经被自己处死,魏朝又被发往皇陵守陵,以他们为首的党羽们群龙无首,而自己有5000禁卫军控制着宫内,正好将大明皇宫好好打扫一下,为自己所用。 

 然后细细的思索了一下刘若愚清单上的内容,大明的内廷设有二十西衙门,分为十二监、西司、八局,各司其职,掌管宫廷内外事务。 

 设立之初,制度尚称完备,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些衙

门逐渐变得臃肿繁杂,职能重叠,效率低下,甚至形成掣肘之势,反成皇帝之患。 

 不行,得改改,内廷是为了服务皇帝的,自己不顺手,就改成自己顺手的样子。 

 朱由校拿起笔,对着刘若愚的清单,边写边说: 

 “传旨,内廷二十西衙门,机构重叠、事权混杂,太监争权夺利,致使宫政紊乱,诏令难行。自今日起,裁撤旧制,设西大府、一专司,厘清职责,收权归中。 

 司礼监并入尚宝监、印绶监,合为【司礼府】,除原掌宫中文书、传旨、奏折批红等职能外,新增负责宫内太监人事档案之整理,编撰《内监功绩簿》,依据太监功劳、德行,定期奏报皇帝,行功绩晋升、黜退之令。 

 刘若愚任掌印太监,下设秉笔、书吏、总理等,成为宫内人事升降的枢纽,严控太监升迁,杜绝外戚、亲党乱政。 

 御马监改名为【纪检府】,专责内廷纪纲肃正、监察太监贪墨及官员欺隐,提督东厂,兼理缉事缉捕。魏忠贤任掌印太监,下设纪纲、巡察、稽查、记录等职,分巡各监局、各房院、各作坊,日夜稽核,防微杜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