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儒蚀汉城·儒医验尸(第2页)
整体结论: 宋怀仁最终出具了一份厚达数十页的验尸报告,图文并茂,引证浩繁。结论斩钉截铁:刘学政确系因长期操劳过度,引动心脉旧疾,于雅集之上猝然发作,暴毙身亡。所有“疑点”,在其博大精深的医学和儒学理论框架下,都得到了“合理”且“符合礼法”的解释。他甚至在报告中痛心疾首地写道:“质疑忠良之死因,扰逝者之清静,非仁者所为,亦有违圣贤恤下之道!” 将矛头隐隐指向了提出质疑的慕婉儿和穆之。
面对宋怀仁引经据典、逻辑严密、气势恢宏的驳斥,慕婉儿引以为傲的医术和经验,在对方构筑的“文山理海”和道德高地面前,显得如此单薄和“浅薄”。她被驳斥得哑口无言,脸色苍白,深感无力。对方不是用权力压人,而是用更高明、更“正确”的“文”与“理”,将她所见的真相碾得粉碎。
穆之试图与负责此案的州府特派官员(一位同样满口之乎者也的学究型官员)据理力争,指出断简关联、死亡时机巧合等疑点。
然而,对方的态度比赵知府更加圆滑而倨傲:“孤大人,宋儒医乃当世杏林泰斗,儒学大家。其验尸报告,引经据典,条分缕析,无懈可击。您所言竹简之事,虚无缥缈,焉知不是有人故意构陷?至于时机…唉,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岂能以巧合论罪?” 对方用华丽的辞藻和“程序正义”(宋怀仁的权威结论)将穆之的质疑一一挡回,言语间充满了对穆之“年轻气盛”、“不谙世事”、“有辱斯文”的隐晦指责。穆之深切感受到,在汉城这个被张氏“文治”笼罩的地方,文辞的犀利、地位的尊崇、以及“道理”的阐释权,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武器,足以颠倒黑白,让质疑者陷入“无理”和“失礼”的境地。
阿月并未出现在验尸现场。她的任务,是盯紧宋怀仁。
在宋怀仁结束验尸、离开刘府后,阿月如同无形的影子,远远缀在其后。宋怀仁先是回到自己在城中的医馆“仁心堂”,闭门谢客。然而,深夜时分,一辆没有任何标识的青布小轿悄无声息地来到了医馆后门。阿月清晰地看到,换下儒衫、穿着常服的宋怀仁,迅速登上了小轿。
小轿并未回宋宅,而是七拐八绕,最终消失在夜色中——方向直指张府后巷一处不起眼的角门!阿月无法靠近张府核心区域(有高手气息警戒),但足以确认:这位德高望重的“儒医”,在出具了那份“完美”报告后,第一时间就秘密会见了张府的核心人物!
轩辕一刀全程靠在灵堂外的廊柱上喝酒,浑浊的眼睛看着宋怀仁表演,看着慕婉儿受挫,看着穆之被文辞围攻。他什么都没说,只是灌酒的频率快了些,最终长长地、带着无尽嘲讽意味地叹了口气:“啧…好一把杀人不沾血的软刀子。这‘文’火慢炖的功夫,比老子当年砍人可费劲多了。” 他看透了这“文乱法”的本质,却感到一种面对无形之墙的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