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谋冢欧阳少羽

第3章 都察风雷一(第2页)


 穆之始终面带温煦浅笑,专注倾听,偶尔发问,问题不多,却每每直指关节要害,显示出他对监察事务绝非门外汉的深刻理解。这令李崇山那双看似平静的鹰眼中,几不可察地掠过一丝讶异,随即又被更深的探究所取代。然而,随着巡视的深入,穆之心中的判断却愈发清晰:眼前这座看似运转有序、法度森严的都察院,实则如同一架被无形之手精密操控的庞大器械。每一个齿轮的咬合,每一根链条的传动,都清晰地指向一个核心——李崇山。他这位名义上地位略高的“右佥都御史”,更像是被高高供奉在神龛里的牌位,看似尊崇,实则被一道无形的壁垒隔绝在真正的权力枢纽之外。那些至关重要的案卷、牵动朝野的线索、乃至每一位御史的动向与奏报,似乎都有一张细密而坚韧的网在暗中收束,最终,所有的丝线都悄然汇聚到李崇山的掌心。


 巡视完毕,回到专为穆之准备的签押房(作为右佥都御史,其签押房规格应高于李崇山)。房间宽敞轩亮,紫檀案几,官帽椅,书架齐整,陈设雅致,一应俱全,却弥漫着一种新主人尚未进驻的空旷冷清,连空气中都缺乏一丝人气的暖意。


 “穆大人,衙署规制大致如此。若大人有何不明之处,或需调阅案卷详查,随时吩咐下官便是。”李崇山笑容可掬地站在案前,姿态放得很低。


 “有劳李大人费心安排。”穆之颔首,目光扫过空荡荡的桌面,“穆某初来乍到,需尽快熟悉实务。今日便先从京畿道近期的案牍看起吧。”


 李崇山眼中精芒一闪即逝,快得如同幻觉,面上恭敬如初:“是。京畿道乃天子脚下,事务繁杂,大人明鉴。下官这就命人将京畿道近三个月的呈报、弹章、核查文书整理送来。”他转身,对着侍立在门外的书吏,声音不高却清晰无比:“去,将京畿道甲字柜三号至七号卷宗,即刻取来,呈与穆大人过目。仔细些,莫要错漏。”


 “是!谨遵大人吩咐!”书吏躬身领命,脚步匆匆而去。


 不多时,书吏抱来厚厚一摞卷宗,小心地码放在穆之宽大的紫檀案头。穆之随手拿起最上面一份,是某位御史弹劾五城兵马司指挥使纵容下属勒索商户的奏章副本。他不动声色,一页页翻阅下去。卷宗数量不少,装帧齐整,内容看似包罗万象,实则细究之下,却大多浮于表面:要么是些无关痛痒的邻里纠纷、小吏贪墨,要么是些捕风捉影、查无实据的风闻弹劾,如同一层精心筛过的浮土。而那些真正能触动朝堂神经、直指要害的核心——关于漕运关节的舞弊、盐税流失的黑洞、乃至京畿勋贵肆无忌惮的圈地案卷,竟是片纸不见,仿佛从未存在过一般。


 穆之心底一声冷笑。李崇山的手段果然老辣圆融。送来的全是些“安全无害”的点心,真正的硬菜与毒药,依旧被他牢牢锁在自己的私厨里。这既是试探他这位新官的深浅与胃口,更是一种不动声色的示威,宣告着谁才是这方天地真正的主宰。


 “李大人,”穆之放下手中那份关于商铺勒索的卷宗,抬眼看向侍立一旁的李崇山,语气平淡得听不出丝毫波澜,“这些卷宗,穆某会仔细研读。不过,穆某在京中亦有所耳闻,京畿道近来似乎有几桩涉及漕运关节的案子,颇有些耐人寻味之处?不知相关卷宗,可在其中?”


 李崇山面色纹丝不动,捋了捋他那三缕长须,神态自若地回道:“回大人,漕运之事,乃国之命脉,牵涉极广,盘根错节,非一日可查清。下官正着得力人手详加核查,目前线索尚不明朗,未敢贸然呈报,以免混淆大人视听,徒增烦扰。待证据确凿,脉络清晰,下官定当第一时间整理完备,呈报大人裁夺。”


 “哦?”穆之眉梢几不可察地微微一挑,目光在李崇山脸上停留了一瞬,仿佛要穿透那层恭顺的面具,“李大人虑事周全,思虑深远。不过,”他话锋一转,语气依然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穆某既掌京畿道监察之责,于辖内此等紧要案件,自当心中有数。这样吧,明日巳时,烦请李大人召集京畿道掌道御史,及专责漕运核查的几位御史,穆某想当面听听他们的详细禀报。不知李大人意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