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筹谋(第3页)

 

林叙白的衬衫后背已经被汗水浸透,他盯着不断跳动的代码:\"攻击来自分布式节点,根本找不到源头。\"杨垚灵看着监控大屏上逐渐失控的局面,突然想起外婆说过的另一句话:\"再密的网,也要留个透气的眼。\"

 

她抓起电话:\"联系所有评审团成员,启动'文化防火墙'计划!\"半小时后,全球数百位非遗传承人同时在社交平台发声,用各自的传统技艺向黑客\"喊话\":苗族银匠敲打出警示节奏的铜鼓、非洲鼓手用鼓语传递加密信息、中国苏绣大师连夜绣出网络安全主题的双面绣...

 

这场特殊的\"文化围剿\"竟意外奏效。当黑客们看到满屏用古老智慧解读的现代科技,突然意识到自己攻击的不仅是数据,更是无数活生生的文化传承。攻击流量在24小时后奇迹般消退,而\"织网\"团队也借此机会升级了量子加密系统。

 

深夜,杨垚灵疲惫地靠在休息室沙发上,手机突然震动。外婆发来段视频:乡村分社的孩子们围着篝火,用竹篾编织着巨大的\"网\",上面挂满象征各国文化的小物件。\"垚灵啊,\"老人的声音混着风声传来,\"织网的时候,线缠得太紧就容易断,松一点,反而能兜住更多东西。\"

 

窗外,沪市的霓虹依旧璀璨。杨垚灵打开新邮件,欧盟的合作协议附件里,\"非遗数字防火墙\"项目被列为重点推进内容。她望着实验室里正在调试的文化监测机器人,突然明白: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真正的保护从来不是禁锢,而是让文化在动态平衡中找到新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