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破茧(第2页)

 

转机出现在惊蛰那天。团队收到来自敦煌研究院的求助——他们在修复壁画时,遇到颜料成分分析的难题。杨垚灵立刻组织全球顶尖的材料科学家、传统染匠召开线上研讨会。当意大利的色彩化学家与中国的矿物颜料匠人跨越时差交流时,林叙白突然灵光乍现:\"如果把全球闲置的算力整合起来呢?\"

 
 

三个月后,\"文化量子云\"计划启动。平台用户在观看非遗教学视频时,闲置的手机算力将自动参与分布式计算,而作为回报,他们能解锁更高级的沉浸式学习权限。首批试点课程选择了最复杂的云锦织造技艺,当用户戴上智能设备,仿佛真的站在大花楼木质提花机旁,听老匠人讲述\"通经断纬\"的奥秘。

 

但质疑声随之而来。部分学者批评这种模式是\"用游戏化消解文化严肃性\",更有网络大v在直播中嘲讽:\"戴着vr眼镜学刺绣,就像在跑步机上爬山,本末倒置。\"面对争议,杨垚灵没有辩解,而是悄悄启动了\"茧房计划\"。

 

秋分那天,平台突然上线神秘入口。进入后,用户会收到随机分配的传统技艺学习任务,从制作一盏最简单的竹编灯笼开始。没有进度条,没有点赞奖励,只有虚拟导师的耐心指导。当参与者完成所有任务,系统会根据其学习过程生成专属的\"文化基因图谱\",并解锁隐藏内容——某位非遗传承人的私人记忆。

 

这个看似\"反流量\"的设计,却在年轻人中引发轰动。社交媒体上,#我在织网破茧#的话题热度飙升,无数人晒出自己的学习成果:有人用三个月时间学会了苏绣的平针绣法,有人复原了失传百年的宋代点茶技艺。更令人惊喜的是,许多参与者自发组成线下学习小组,带着智能设备走进真实的非遗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