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神迹造城(第2页)

 

这速度,足以让任何传统工匠绝望!

 

而且,是数百个喷头在同步作业!

 

巨大的吊塔臂架如同空中指挥的巨神,缓缓移动或旋转。臂架之下,数百个喷头如同精准的舞者:

 

有的喷头正喷吐着更粗壮的材料流,构建厚实的承重墙,内部通过喷射角度的微妙变化,竟直接形成了蜂窝状或加强筋般的内部结构!

 

有的喷头则在打印楼板,喷出的材料配方稍异,凝固后更轻韧,并直接在平整的板面上“长”出了预留的管道孔洞!

 

还有的喷头在勾勒带有优美曲线或几何装饰的墙面,甚至将门框、窗框的精确凹槽一次性打印成型!

 

更令人屏息的是,一些喷头在构筑墙体的同时,其喷射轨迹在墙体内部巧妙地留下了中空的管道通道,未来水电管线将畅通无阻!

 

整个建设现场,变成了一个充满未来感的、巨大而有序的“露天工厂”。

 

没有尘土飞扬,没有叮当作响,只有巨型打印机混合动力系统那深沉如大地呼吸的嗡鸣、打印喷头移动时细微却密集的“嘶嘶”声,以及“地脉熔浆”接触空气时那永不停歇的蒸汽嘶鸣。

 

冰冷的钢铁与炽热的“熔浆”,正以一种近乎冷酷的精确和艺术般的效率,“绘制”着一座全新的城镇。

 

这持续不断的造城神迹,对在场的每一个人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心灵洗礼。

 

最初几日,他们每日被吸引至此,从极度震惊、本能恐惧到忍不住匍匐跪拜,再到逐渐麻木于这超现实的景象。

 

当看到房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成型,看到那远比土坯茅屋坚固千百倍的新家园轮廓日益清晰,一种压抑已久的、对生存与安定的渴望被彻底点燃,化作了近乎狂热的希望和对武神宫盲目的崇拜。

 

“神仙!这是神仙点石成金的手段啊!” 有人喃喃自语,目光呆滞。

 

“我们有救了!真的能住上这样的好房子了!” 妇女紧紧抱着孩子,泪水混着蒸汽沾湿了衣襟。

 

私下里的议论充满了激动与难以置信。只要能住进这样的房子,付出什么似乎都值得。

 

几代人“辛勤劳作、一砖一瓦、漫长岁月筑家园”的经验,被这钢铁巨兽的效率彻底碾碎。

 

力量、技术、效率,这些冰冷的词汇,以最直观、最震撼的方式,烙印成了新的生存法则。

 

当看到工程队员在“天工”辅助下进行辅助工作,高效且能获得“华元”报酬时,原先的强制劳动疑虑也烟消云散。

 

能参与到这场神迹中,哪怕只是搬运一块预制板,也仿佛沾染了荣光。主动询问加入工程队的人越来越多。

 

秦老先生每日必至,风雨无阻。

 

他用颤抖枯槁的手,在随身小册子上奋力记录着眼前匪夷所思的一切。

 

他试图用毕生所学去理解、去解释那巨大的塔吊、流动的“熔浆”、生长的墙壁,最终却只能写下“天工开物”、“鬼斧神工”的惊叹。

 

他浑浊的老眼充满困惑与深深的忧虑:“此术若用于民,则天下大同可期;若用于战,则伏尸百万,流血漂橹,亦在旦夕之间。武神宫之心,究竟为何?”

 

“流光”大部分时间伫立在指挥平台或了望塔上,如同冰冷的雕塑,冷静地俯瞰着打印进程与下方民众的反应。

 

一切皆在掌控。

 

这场“神迹造城”不仅是重建家园,更是对旧有社会结构与人心的彻底熔铸与重塑。

 

安平要的是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臣服。

 

看着民众眼中从恐惧到敬畏再到狂热希望的蜕变,他知道,目标正被这钢铁巨兽轰鸣着推向实现。

 

技术员们是神迹的直接操控者。

 

他们神情专注,手指在平板终端上快速滑动、点击,监控着瀑布般流淌的数据流,调整着细微的参数,确保这钢铁巨兽完美运行。

 

对他们而言,这只是庞大技术体系中的日常任务,眼中闪烁着对技术的绝对自信与对任务的漠然专注。

 

日复一日,在无数仰望的目光中,在超大型打印机不知疲倦的轰鸣与蒸汽交响曲里,望北镇的核心区域,一片崭新的、规划如棋盘般整齐、风格统一到近乎冷酷的建筑群,以惊世骇俗的速度拔地而起!

 

坚固的墙体,平整的楼板……

 

一座由“地脉熔浆”与冰冷意志浇筑的未来之城雏形,在这片古老的废墟之上,被强行“打印”出来!

 

钢铁洪流不仅在塑造物理的城镇,更以一种无可辩驳的伟力,将敬畏、希望与顺从,深深烙印进每个人的灵魂深处,凝固成新秩序的基石。

 

望北镇,正在被强行赋予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生。而这由尖端科技主导的创世序曲,仅仅揭开了冰山一角。

 

数日后,打印完成。

 

当最后一批规划住宅的主体结构在喷头下凝固成型,持续多日的“打印”轰鸣终于戛然而止。

 

一种突兀的、令人心悸的寂静瞬间笼罩了望北镇,习惯了巨兽低吼的人们竟感到一丝空虚的耳鸣。

 

紧接着,拆卸开始。

 

那些曾组装它的“蜘蛛”机械与大型“天工”再次登场。

 

它们以同样高效、精准、冷漠的姿态,如同拆解一件巨型玩具般,将塔吊、臂架、喷头、搅拌站……

 

这些不久前还象征着神迹的部件,一一分解、打包、装车。

 

仅仅一天!那遮天蔽日的钢铁巨兽便消失无踪,只留下一片崭新冰冷的建筑群和塔基的巨大印痕,无声地诉说着它曾君临此地。

 

这种“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雷霆手段,再次在人们心中刻下武神宫深不可测的烙印。

 

主体完成后,后续工程由“流火”小队指挥,部分本地工程队员和小型无人机械负责安装统一规格的预制门窗、铺设平整的复合材料路面、清理最后的碎屑。

 

第十五日,分配时刻。

 

镇中心广场,人潮汹涌。

 

不再是绝望的难民,而是充满激动、期待与一丝不真实感的未来居民。

 

民政官立于高台,手持平板,依据登记信息与贡献度,声音洪亮地念出名字与对应的房号。

 

“张铁柱!丙区七栋二单元201!临街底商权限已绑定!”

 

“王秀兰!丁区三栋103!”

 

每念到一个名字,人群中便爆发出压抑不住的欢呼与喜极而泣。

 

他们颤抖着接过刻有编号与细密纹路的特殊身份牌,在玄甲队员引导下,走向属于自己的新家。

 

张铁匠一家站在分到的两层小楼前。他用粗糙、沾满汗渍和油污的手,小心翼翼地将身份牌按在门边一个光滑的感应区。

 

“嘀——” 一声轻响,门锁弹开。

 

他推开那扇光滑、厚重、带着金属凉意的门。

 

映入眼帘的是平整得如同镜面的墙壁、宽敞明亮的空间。这个在屠杀中未曾掉泪的汉子,双腿一软,“噗通”跪倒在冰凉坚硬的地面上,额头重重抵着那非金非石的地板,嚎啕大哭,声音嘶哑地反复念叨:“有家了!有新家了!感谢武神宫!感谢武神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