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市场潮涌(第2页)

按照小册子上的地图和说明,他们雇佣了一辆在路边等候的、无需马拉的敞篷“小车”。驾驶“小车”的是一位穿着蓝色工装的中年人,沉默寡言,但车开得又快又稳。小车在宽阔平整的道路上无声地滑行,穿过一片片规划整齐的区域。胡谦注意到,道路两旁除了高楼,也开始出现一些低矮但占地面积巨大的厂房式建筑,不时有大型的、同样无需牲畜牵引的“货车”进出。

 

大约行驶了半个时辰,他们抵达了目的地——安平轻纺工业园。

 

还未靠近,一阵持续不断的、巨大的、如同闷雷般的轰鸣声就隐隐传来。工业园门口有穿着制服的安保人员站岗,但看到胡谦等人出示了临时居住证和说明来意后,并没有过多阻拦,只是指引他们前往访客接待中心。

 

接待中心同样简洁高效。一名工作人员在核实了他们的身份后,给他们每人发了一个类似耳塞的东西,并安排了一位年轻的女讲解员带领他们参观指定的“对外展示车间”。

 

“各位来宾,欢迎参观安平纺织一厂。”女讲解员声音清脆,但语速很快,“为了您的安全和不影响生产,请务必佩戴好耳部防护装置,并请跟随我的引导,不要随意触摸机器设备。”

 

戴上耳塞后,外界的轰鸣声顿时减弱了许多,但依旧能感受到脚下地面传来的轻微震动。跟随着讲解员,他们走进了一间巨大得望不到头的厂房。

 

眼前的景象,让胡谦再次陷入了失语的状态。

 

厂房内部灯火通明,亮如白昼。数百台、甚至上千台一模一样的、造型复杂的钢铁机器整齐排列,一眼望不到边。每一台机器都在以一种令人眼花缭乱的速度疯狂运转着,无数根丝线在机器上飞速穿梭、交织,发出震耳欲聋的“咔嚓咔嚓”声和“嗡嗡”的轰鸣。空气中弥漫着机油和棉尘混合的气味。

 

胡谦下意识地对比自己家乡那些需要织工手脚并用、一天也织不出几尺布的木制织机。眼前的这些钢铁怪兽,其效率何止百倍、千倍?!他看到一卷卷雪白的棉布、或是色彩鲜艳的丝绸在机器的末端源源不断地被卷成巨大的布卷,速度快得惊人。

 

而操作这些机器的工人并不多。偌大的车间里,只有少数穿着蓝色工装、戴着帽子的工人在不同的机器之间来回巡视,他们手里拿着一些奇怪的工具,偶尔停下来在某台机器上按几个按钮,或者处理一些偶发的故障。他们脸上没有传统织工的疲惫和辛劳,更多的是一种专注和熟练。

 

“我们工厂采用的是最新一代的‘飞梭’和‘喷气’织机,”女讲解员的声音通过某种方式清晰地传入胡谦的耳塞,“自动化程度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单台织机每小时可生产高档棉布三十米,或仿丝绸二十五米。”

 

胡谦的心彻底沉了下去。他带来的那些精美的、由江南织工耗费数月心血织成的丝绸,在这样的钢铁洪流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成本、速度、产量……全方位的碾压!他终于明白,为什么传闻中安平县的商品物美价廉了。在这种生产模式下,成本可以被压到极致!

 

他带来的丝绸,或许还能凭借其独特的工艺和“奢侈品”的定位找到一些市场,但想要依靠这个赚取大利润,恐怕是难了。

 

参观完纺织车间,胡谦一行人失魂落魄地走了出来。阿勇和伙计们脸色煞白,显然也被那工业化的恐怖力量所震慑。

 

“东家,这……这安平县的布,怕是要卖遍天下了……”阿勇喃喃道。

 

胡谦没有回答,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危机之中往往也蕴藏着机遇。安平县能生产如此廉价优质的布匹,那么他们对原材料的需求必然是海量的!棉花、蚕丝、麻……这些中原和南方盛产的东西,运到这里来,会不会有销路?

 

“走,我们去市场看看!”胡谦定了定神,对众人说道。他需要了解安平县的商业流通环节。

 

他们再次雇佣了那种电动小车,前往小册子上标注的“安平综合批发大市场”。

 

这个市场位于老城区和开发区的结合部,占地面积同样巨大,由数栋庞大的室内建筑群构成。与传统露天集市的脏乱差不同,这里规划得井井有条,按照商品种类划分成不同的区域:服装鞋帽区、日用百货区、五金工具区、农副产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