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凌霄宫论国(下)(第2页)

 

他走到矮几旁,没有坐下,而是挺拔地站立着,仿佛一位正在讲述古老史诗的智者,又像是一位指引未来的先知。

 

他的目光首先落在太后身上,因为她是能够理解他思想深度的人,但他的话语,也包含着对幼帝的教诲,他希望这颗种子能在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

 

“太后,陛下。”他开始阐述他的宏大理念,声音低沉而富有感染力,“你们可曾想过,什么是国家?什么是文明?国家有疆域,有边界,有统治者。它像一个容器,承载着特定时期的人民、制度和文化。国家会兴盛,会衰亡,王朝会更替,君主会更迭。就像我们现在的大周王朝,它有疆域,有子民,有皇帝,但它也面临着衰亡的危机。历史长河中,有多少强大的王朝,最终都化为了尘埃?”

 

他的声音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仿佛能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沧桑:“但文明不同。文明是一套思想,一种文化,一种精神内核。它没有固定的边界,没有唯一的载体。它通过文字、通过经典、通过器物、通过代代相传的习俗与智慧,在历史的长河中流淌,生生不息。即使承载它的国家灭亡了,只要它的思想和文化还在,它就能在新的载体上继续传承下去。”

 

“你们看,从周天子的时代开始,我们就有‘天下’的概念。周天子不是一个国家的君主,他是‘天下’的共主,是华夏文明的象征。诸侯国虽然有自己的疆域,但他们都属于‘诸夏’,共享着礼乐制度和文化认同。那时的‘国’,更像是文明枝条上的叶片,而‘天下’,才是文明的根系所在。”

 

顾承安的目光深邃,仿佛穿透了时空,看到了遥远的过去。

 

他继续说道,用一种近乎讲学的方式,向太后和幼帝阐述着他的理念:“秦始皇统一六国,他做的不仅仅是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更是完成了一场文明的整合。他废除封国,推行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他消解了‘国家’的概念,将整个华夏大地熔铸成一个没有内部边界的文明容器。汉唐盛世,建立的是朝贡体系,那是一个以华夏文明为核心的辐射场域,周边区域是被文化所吸引,主动融入。郑和下西洋,展现的并非殖民野心,而是文明的包容与自信,是华夏文明对世界的善意和影响力。”

 

他看向窗外,语气更加坚定,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千钧之力:“所以,太后,陛下。我所追求的,不是成为一个王朝的皇帝。王朝会更替,国家会衰亡。铁打的文明,流水的国家。我的目标,是让华夏文明永世长存,并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这句话,是他对国家与文明关系的精辟总结,也是他行动的根本驱动力。

 

它如同惊雷一般,在太后和幼帝心中炸响。太后看着顾承安,眼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既有对他宏大抱负的敬佩,也有对自己传统认知的颠覆,更有,对他那种超越世俗追求的深深吸引。

 

她一直以来所受的教育,都围绕着皇权、国家、江山社稷。

 

顾承安的视野,却直接跃升到了文明的高度,让她看到了一个更加宏大、更加永恒的图景。

 

她从未想过,原来除了皇位和权力,还有如此深邃而伟大的追求。

 

“我所做的,不仅仅是挽救一个濒临灭亡的王朝,更是为了让华夏文明,能够在一个崭新的载体上,继续焕发生机,继续向前发展。”

 

顾承安的声音充满了力量与信念,“我要做的,不是一个国家的皇帝,而是华夏文明的传播者,是文明永生的守护者。我要让这个世界,因为华夏文明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更加进步。”

 

这番话,如同洪钟大吕,震撼着太后和幼帝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