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归乡序曲(第2页)

 

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抬头看了太后一眼,眼神中带着一丝无奈和询问。

 

太后接收到他眼神中的信息,微微一笑,语气变得更加柔和:“哀家知道,顾公子一心扑在新政上,但成家立业,是人伦之本。有了家室,也能让你更加安心地为大周效力。”

 

她顿了顿,语气带着一丝试探:“哀家一直关注着顾公子,也让清霜查了些顾公子老家的情况……得知顾公子在家乡,似乎有一桩未履行的婚约?”

 

顾承安心中微微一动,他确实记得,在安平的时候,手下在汇报家乡情况时,曾提过父母为他定下了一桩婚事。

 

当时他正忙于推动新政,对此并未放在心上,很快就忘了。没想到太后竟然连这种小事都查到了。

 

“是的。”他平静地说道,“家乡的父母确实为我定下了一桩婚事。对方是山阳县林家的女儿。”

 

他的语气很平静,仿佛在谈论一件无关紧要的事情,这让太后微微有些意外。

 

太后盯着他看了片刻,似乎想从他的脸上看出些什么。

 

她并非反对顾承安的婚事,甚至在她的观念里,男人三妻四妾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她找顾承安,更多的是出于对他的关心,以及希望能够为他分忧。

 

“哀家知道,顾公子如今身居高位,京城中有许多大家族希望与你联姻,为你提供助力。”

 

太后缓缓说道,“但哀家也知道,顾公子并非那种会依靠姻亲关系上位的人。你所推行的新政,依靠的是科技的力量,是民心所向。”

 

“只是,顾公子,”太后语气柔和了一些,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京城的水很深,即使有新政,有天兵,也需要一些人脉和助力。哀家并非要强求顾公子联姻,只是希望你能多考虑一些,为自己,也为大周的未来。”

 

她这是在暗示顾承安,即使不依靠门阀,也需要一些可靠的盟友。而联姻,在传统观念中,依然是最稳固的结盟方式。

 

“太后,我明白您的苦心。”顾承安说道,“我认为新政的根基在于民心,在于科技带来的生产力提升。至于人脉和助力,我相信通过新政带来的改变,自然会吸引志同道合的人。我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大周开创一个全新的局面。”

 

他再次表达了自己的立场,语气中带着一丝坚持,也带着一丝对太后善意的回应。他知道太后并非恶意,只是出于她所处的环境和认知。

 

太后看着顾承安,眼神中带着一丝复杂。

 

她欣赏他的才华和抱负,也为他所面临的困境感到担忧。

 

“既然顾公子心中已有决断,哀家也不便多言。”太后叹了口气,“只是,那个林家的女儿……既然是顾公子的婚约,哀家总要见一见,看看是否真的和顾公子般配。”

 

顾承安心中一喜,太后没有强行逼迫,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多谢太后体谅。”他微微颔首,“我此次返乡,便是为了处理这桩婚事。待我回京之时,定会将她带回,拜见太后。”

 

“返乡?”太后再次皱眉,她没想到顾承安会在这个时候提出返乡。

 

“是的,太后。”顾承安解释道,“我离家多年,父母年迈,这桩婚事也一直未了。我想趁此机会,回去看看家人,处理婚事,也顺便了解一下新政在基层的推行情况。”

 

他将返乡的目的说得冠冕堂皇,既是为了个人私事,也是为了国事。

 

“也好。”太后最终点了点头,“顾公子返乡,也算是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只是……京城事务繁多,顾公子不可离京太久。”

 

“我明白,处理完家事,我便立刻回京。”顾承安平静地回答。

 

太后又叮嘱了一些路途上的安全事项,以及对家人的问候。

 

走出太后寝宫,顾承安长舒了一口气。与太后的交锋,虽然没有刀光剑影,却同样充满了试探和权衡。

 

离开太后寝宫,顾承安漫步在凌霄宫的回廊上。阳光依然明媚,但他的心情却有些复杂。

 

太后的试探和关心,让他再次感受到身处权力中心的束缚与危险,但也感受到了一丝人情味。他并非真正的顾承安,却不得不以他的身份,承担起这份沉重的责任。

 

“回家……”这个词在他的脑海中回荡。对于穿越而来的他而言,“家”的概念是模糊的。

 

他来自一个遥远的、科技昌明的世界,在那里,他有亲人,有朋友,但那些都已是前尘往事。

 

而在这个世界,他继承了顾承安的身份,也继承了他的一切——包括那个远在山阳县的家, 和那桩未履行的婚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