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归途见闻(第2页)

 

在这些巨型打印机的覆盖范围内,房屋的轮廓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向上“生长”。

 

不是一层一层地垒砌,而是如同被某种力量从地下“拉”出来一般,墙体、楼板、甚至内部的管道和线路都一次成型。

 

一座座房屋的主体结构,仅仅在几天甚至更短的时间内便拔地而起,效率之高令人咋舌。

 

街道、广场、公共设施的雏形也随之出现,整个城市框架在短时间内便能搭建完成。

 

这便是他规划中的大规模基建模式,它极大地提高了建设速度,降低了成本,使得新城的建设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大周各地铺开。

 

他通过灵犀终端调出了这些新建城市的资料。这些城市被称为“新城”,是新政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被设计成集生产、生活、科研、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旨在吸引周边地区的居民迁入,优化人口分布,提高生产效率。新城不仅仅是居住区,更是产业中心、创新中心和文化中心。

 

新城采用了最先进的规划理念和建筑技术。建筑材料由朝廷工部研发的新型材料制成,坚固耐用且环保,能够有效抵抗自然灾害。

 

城市的能源供应依靠清洁能源,例如太阳能和风能,巨大的太阳能电池板和风力发电机在新城周边随处可见,为城市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绿色能源。城市的交通系统以“龙车”和小型自动化交通工具为主,高效便捷,减少了交通拥堵和污染。

 

这些新城的建立,不仅解决了传统城市拥挤、污染等问题,更为新政的各项措施提供了物理载体。

 

顾承安看着窗外一座座正在崛起的新城,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成就感。

 

他知道,这不仅仅是建筑技术的进步,更是社会结构的重塑和生产力的解放。

 

这些新城将成为新政的“桥头堡”,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传统的乡村和旧城,拥抱全新的生活方式,他们将在这里找到更好的工作、更高的收入、更优质的生活。

 

“龙车”继续南下,窗外的景色从城市变为广袤的农田。这些农田也与传统中的田园景象大相径庭。

 

传统的农田,通常是零散的、由人力耕作的,产量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

 

而现在,是一片片规划整齐、规模巨大的农场,如同绿色的地毯铺展到天边。田地里没有看到忙碌的农民,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各样的自动化耕作机,它们是新政在农业领域推广的成果。

 

这些耕作机形态各异,有的像巨大的蜘蛛,灵活地在田垄间穿梭;有的像小型的坦克,稳重地进行深耕作业。

 

它们在田地里缓缓移动,自动完成耕地、播种、施肥、除草、收割等一系列工作。

 

它们依靠灵犀系统进行精确导航和作业,能够根据土壤情况、作物生长阶段等数据进行智能化调整,最大程度地提高效率,减少人力投入,并且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

 

这些大型农场被称为“公立农场”或“集体农场”。在新政下,土地被收归集体所有,然后由这些大型农场进行集约化、机械化耕作。这种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

 

这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农民不再是分散的个体劳动者,而是成为农场的工人,或者从事其他更具技术性的工作,例如机械维护、数据分析、新品种研发等。

 

机械化耕作不仅提高了产量,也解放了大量的劳动力,让他们能够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其他领域的工作,为国家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人力支持。

 

在一些农场附近,顾承安还看到了巨大的温室和垂直农场。这些设施利用先进的农业技术,例如无土栽培、智能控温控湿、Led补光等,可以在任何季节、任何环境下进行高效生产。

 

这极大地提高了粮食、蔬菜、水果的产量和稳定性,为大周的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让百姓不再为温饱发愁。

 

他还看到了新政带来的农业技术应用:漂浮在空中的小型无人机,它们在农田上空盘旋,利用高精度传感器进行病虫害监测,并能根据监测结果进行精准喷洒农药,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