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共和肇始(第2页)

 

自即日起,朕退位归隐,还政于民!大周王朝,自此改制共和!

 

国之权柄,非一家一姓之私器,乃天下万民之公器!此后,国是决于‘人民革新联合会’(简称‘人革联’)。由天下万民,自选贤能代表,共聚一堂,参议国政,制定律法,监督行政,以求天下大同,万世太平!

 

望我大周子民,戮力同心,共襄此亘古未有之盛举!开创人人平等、共享太平之新纪元!

 

钦此!

 

大周皇帝 周元

 

承平七年 冬月

 

诏书一出,天下震动!但这震动之下,酝酿的情绪却与旧时代改朝换代截然不同。

 

初时,短暂的茫然与困惑不可避免。

 

“共和?”

 

“人革联?”

 

“选代表?”

 

这些词汇对习惯了“皇帝万岁”的百姓来说,确实新鲜。

 

街头巷尾,茶馆酒肆,议论纷纷,声音里透着几分小心翼翼,几分对未知的揣测。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那层薄薄的茫然之下,涌动的并非恐慌或抵触,而是一种巨大的、沉甸甸的“释然”,一种“靴子终于落地”的平静,甚至,在许多人眼底,跳跃着隐隐的、被长久压抑的期待。

 

“皇帝退位了?哦……退就退了吧。”

 

田埂边,张老汉粗糙的手指在腰间一个不起眼的布囊上摩挲着,那里面是新发的“华元”,硬硬的棱角硌着掌心,带来一种奇异的踏实感。

 

他抬头,浑浊的目光越过金黄的麦浪,落在远处村镇中心那座通体流转着温润微光的武神像上。

 

那光芒仿佛能驱散心头的阴霾。

 

“这几年,不一直是顾先生在管事吗?衙门办事快多了,‘玄武’的眼睛亮着呢,也没那么多杂七杂八的摊派了。皇帝?”

 

老汉的嘴角扯出一个几乎看不见的弧度,“早就是个泥塑的菩萨喽。”

 

他下意识地“看”了一眼脑中那个无形的“灵犀”界面,上个月那份“基础保障金”的数字清晰可见。

 

镇上的茶馆里,人声比往日更稠密了些。

 

一个精瘦的小商贩唾沫横飞:“选代表?好事啊!总比上头空降个两眼一抹黑的老爷强!”

 

他得意地晃了晃手腕,仿佛在炫耀一个无形的宝贝,“瞧瞧这‘灵犀’,昨儿个给娃买的笔墨纸砚,手指头点点,马上就到货了!省了多少功夫?省下的功夫就是钱!”

 

他压低声音,带着点神秘,“听说啊,这‘善恶值’可灵着呢,隔壁街王二麻子偷摸顺了老李头一只鸡,没两天就黄名了,买东西都贵三分!啧啧,这规矩……”

 

角落里,一个穿着半旧青衫的读书人,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眼中闪着压抑的光:“早该如此了!”

 

他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股力量,“看看这几年!新学堂开了,娃娃们念的书不再是之乎者也;河堤修得结实,去年大水就没漫进来;米价、布价,稳得像秤砣!这些,哪一样是靠那龙椅上的人?顾先生才是做实事的!”

 

他深吸一口气,环视四周,“以后国事大家商量着办,总比一个人金口玉言强!再说。”

 

他指了指自己的太阳穴,“咱们脑瓜子里这位‘灵犀’,可都记着账呢。守规矩,肯出力,日子才有奔头!”

 

“就是!顾先生才是真给咱们谋活路的人!”

 

旁边一个汉子用力一拍桌子,震得茶碗叮当响,“武神宫立在那儿,那些飞天遁地的能人就得守规矩,给咱老百姓干活!晚上走路都不怕黑了!灵犀管着咱吃喝拉撒,还管着那些歪心思!皇帝?”

 

他嗤笑一声,“谁还在乎他坐不坐那冷冰冰的龙椅!咱们下河镇刘嫂,一个寡妇带俩娃,以前哭都没地方哭,现在呢?公家分的房子住进去了,保障金领着,娃的学费公家出!听说还要去公家的缝纫厂!这才叫活路!”

 

汉子的话引来一片嗡嗡的赞同声,不少人下意识地“点开”灵犀,看看镇上的招工布告或者集体农场的承包公示。

 

这种弥漫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的“释然”与“接受”,并非凭空而生。

 

它是顾承安掌权这些年,一点一滴,如同春雨浸润干涸的土地,悄然改变着世道人心。

 

那无声矗立在乡村城镇中心的武神像,那深入脑海的“灵犀”,那每月按时发放、足以果腹的保障金,那只要肯干就能多拿补贴的承包机会……这一切,早已织成了一张无形的大网,托起了普通人沉甸甸的生活。

 

张老汉记得,当初地归公家时,心里也像被剜了一块肉。


可当那笔“华元”实实在在揣进怀里,当第一个月的保障金无声无息出现在“灵犀”账户里,那份恐慌就被一种更深的安稳取代了。

 

儿子没种地,去了公家的建筑队,盖的就是分给自家的新房,听说干得好,补贴比种地还多。

 

武神像的光芒柔和而恒定,覆盖着从乡村到京城的屋舍、田野和人心。

 

它无声地见证着泥泞小路铺上石板,见证着统一规整的新居拔地而起,见证着人们眼中从疑虑到安稳再到闪烁希望的光芒。

 

那份“本该如此”的平静,正是这新秩序扎根土壤后,生长出的第一片坚韧的叶子。

 

当然,并非所有角落都被这光芒温暖。 旧日的阴影仍在某些屋檐下徘徊,无声的怨怼和不安如同角落里的蛛网,等待着被风吹动。

 

旧勋贵府邸,老儒生书房,皇宫阴暗角落,绝望如毒蛇缠绕少数人心。

 

“完了……全完了……”曾官至太傅的老臣,枯坐书房,老泪纵横,捧着刊登诏书的《革新时报》,手指颤抖抚摸“退位归隐”四字。

 

“列祖列宗……臣无能啊……大周……亡了……” 浑浊眼中最后一丝光熄灭,信念崩塌。

 

皇宫深处,几个旧内侍聚在廊柱阴影下,声音怨毒绝望:“妖法!定是顾承安迷惑陛下!什么共和?窃国!谋逆!我等……”

 

话语戛然而止,一队身着崭新“灵能卫道军”制式轻甲、眼神锐利的巡逻兵无声走过。

 

冰冷目光扫过,几人噤若寒蝉,缩回阴影,牙齿打颤。反抗?火星都点不起。

 

天门宣传高效运转,武神宫弟子、道衍宫学者深入民间:

 

“老伯,共和就是以后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选出能为咱们办事的人!他干不好,下次就不选他!顾先生牵头,大家放心!”

 

“人革联管啥?就管怎么让大家日子越过越好!跟现在顾先生领着大伙儿干的事一样!”

 

解释精准契合认知,点燃参与热情。

 

“听说了吗?咱们县也要选代表了!选真正懂种地、懂做生意、肯为咱们说话的人!”

 

“对!咱们村的张木匠手艺好,为人公道,我看行!”

 

“咱们坊的李账房识字多,算账清,有本事!”

 

一股自下而上的政治热情,如同地火奔涌。推举、讨论、期待……新生活力在旧躯壳上勃发。

 

顾承安深知,权力和平交接需武力背书。尤其在灵气复苏前夜,强大忠诚的武装力量是定海神针。

 

大周的军队,早已是顾承安的军队。

 

掌控朝局伊始,顾承安便从未放松对这支根基力量的控制。

 

“玄武”监控,人事调整,后勤把控。

 

武神宫弟子担任关键“教头”、“参谋”、“技术官”,凭实力、知识、天门背景,树立威望与实质影响力。

 

军中效忠早已从模糊“皇室”转向带来改变与未来的“天门”。

 

周元?

 

象征性符号。

 

因此,“人革联最高军事委员会”命令下达,军队体系展现水到渠成的平静接受:

 

“大周所有常备军、边军、卫所兵,即日起解除原有编制,接受‘灵能卫道军’整编!所有军官、士卒,需无条件接受忠诚审查与岗位适配评估!抗命者,视为叛逆,严惩不贷!”

 

整编高效平稳。无大规模动荡。

 

更换标识,裁撤冗员,优化编制。

 

真正变化在装备与训练,深入军队的武神宫修士主导下,新装备列装:

 

\"破军-i型\"灵能脉冲步枪,超凡战场上的划时代利器,全面取代旧式火器。其射程、精度与威力实现质的飞跃,综合性能远超传统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