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深蓝再临
琼崖村的傍晚,空气里揉着海水的咸腥和炊烟的暖意。
夕阳像一枚流油的咸鸭蛋黄,懒洋洋地悬在天边,把海面铺成一片晃眼的金红绸子。
王大海赤脚蹲在网箱边,裤腿卷到膝盖,清凉的海水漫过脚脖子。网箱底铺着干净的粗砂,黑褐色的海参苗子正慢悠悠地伸展身子,细密的触手扒拉着石头缝里的硅藻。
王建军那档子糟心事,早让海风刮得没影儿了。“活水养参”成了村里默许的新鲜景儿。
海风拂过,捎来渔村特有的烟火气。
重生回来,王大海头一回觉着,这日子算是扎扎实实踩稳了,正往上奔。
眼前这方小小的网箱,是让家里越来越好的保障,是秀兰肚里娃的指望,更是爹娘后半辈子能挺直腰杆的依靠。
心里头盘算着,网箱里的海参苗似乎也感应到这份安稳,又懒懒地伸了伸触须。
“呜——。”
一声汽笛,毫无预兆地撕碎了渔村的宁静。
不是小舢板“突突”的咳嗽,是真正大家伙才有的、底气十足的吼叫。
王大海“噌”地弹起身,粗糙的手掌下意识搭上眉骨,眯缝着眼,朝那海天模糊的交界处使劲儿望去。
嗬。
一艘敦实方正的蓝白大船,正稳稳当当地犁开金红的海浪,朝着琼崖村那巴掌大的小码头驶来。船身上满是岁月和风浪刻下的旧痕,诉说着过往的艰辛与辉煌,此刻却被拾掇得干净利落,透着一股子别样的精气神。
甲板上,刷着绿漆的大吊车杵在那儿,盘着粗缆绳的绞盘活像蹲伏的巨兽,还有个罩着帆布的大圆盘子。
船舷上,“向阳红09”几个白漆大字,在夕阳里亮得晃眼。
船尾巴上,一面鲜艳的红旗猎猎作响,像团跳动的火焰。
汽笛声很大,直接把村里人吸了过来。岸边呼啦啦聚起一片人影。
“老天爷。好大的铁壳船。”李桂香手里的鱼篓“哐当”掉在地上。
“公家的勘探船。这阵仗可了不得。”王老七眯缝着眼,他是见过世面的老把式。
“快看。船身上有字‘向阳红’?乖乖,开到咱这穷海岔子来了?”几个年轻后生扯着嗓子喊,他们只在近海扑腾,哪见过这等铁皮巨兽。
收网的、补网的、晾鱼的,全都停了手里活计,伸长脖子,眼珠子牢牢钉在那艘仿佛从天而降的钢铁巨兽身上。对这穷渔村来说,这可是稀罕景儿。
王大海的心跳“咚咚”撞着肋骨。一个念头猛地蹿上来:不会是罗三浮警督吧?
想起一个月前周幕云那艘阴森鬼船,再看看眼前这艘,一个如同初升的太阳,光芒万丈;一个已是沉沦的夕阳,死气沉沉,根本没得比。
“向阳红09”在王大海的万千思绪中,稳稳贴上了码头。
胳膊粗的缆绳“哗啦”甩下,“哐当”一声,重重砸在系缆桩上,震得人心头一跳。
打头下来几个穿深蓝卡其布工装、头戴印着“华国海洋”白帽檐的技术员。
他们手脚麻利得很,帆布包一抖落,各种仪器摊开,对着海水、风向一通测,那份专注劲儿,活像在给大海号脉。
“啧啧,瞧瞧人家那做派,真叫一个专业。”
“那帽子,‘华国海洋’。是国家的人,错不了。”人群嗡嗡议论,好奇像潮水一样涨起来。
紧接着,舷梯口出现一个笔挺的身影。
罗三浮。
一身七八式藏青警服板板正正。脸上是海风刻下的沟壑,但那双眼,却亮得惊人,目光扫过来,像带着刃儿,透着一股子凌冽。
他迈着大步,径直朝礁石上的王大海走来。身后跟着两位同样警服笔挺、腰挎54式手枪的年轻警官。
最后面跟着的是一位穿着灰色中山装、戴着黑框眼镜、提着印有“国家海洋局”字样的旧人造革包的中年人,浑身透着书卷气。
“是上回那个罗同志。”有人认出来了,声音里带着惊疑。
“警服,还带着枪。老天,真是大干部。”
“他找大海干啥?”人群的目光“唰”地一下,全从大船转向了礁石上的王大海。
“大海。”罗三浮洪钟似的嗓门穿透嘈杂,瞬间抓住了所有人的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