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艺术与未来文明基建的跨界实验(第2页)
03数字人艺术共创生态构建
刷到虚拟偶像演唱会的千万级打赏数据,林深皱起眉头:“老沈,现在数字人都在带货捞金,能不能让他们搞点真正的艺术?”沈砚舟刚看完某数字人主演的Ai电影,感慨道:“得打造数字艺术家生态,让虚拟个体也能创造人文价值!”
他们发起“硅基艺术家计划”,联合Ai公司开发具备创作能力的数字人。首个成品“墨离”能根据实时新闻创作水墨动画——杭州亚运会时,它用毛笔字动态演绎各国奖牌数变化;暴雨救灾时,它画出漂浮的诺亚方舟。更创新的是“数字人艺术工坊”,普通用户可以通过脑机接口与数字人合作创作,比如用户想象场景,数字人负责技术实现。“我跟数字人‘小画’合作画出了奶奶的记忆,她看到后哭了!”程序员小张展示作品时眼眶泛红。
项目还推出“数字艺术公民”认证体系,数字人创作的艺术品如果获得社会好评,可以兑换现实公益权益。数字人“星尘”因创作环保主题动画获得认证,其运营团队因此获得植树基金。“这让数字人有了社会责任。”伦理学家王教授评价。林深说:“当数字人开始思考人类情感,人机共创就有了灵魂。”沈砚舟补充:“我们要构建一个虚实共生的艺术文明。”
04气候数据艺术化预警系统
在极地艺术考察中目睹冰川崩塌,林深心情沉重:“老沈,气候数据天天刷屏,但大家还是没感觉,能不能让全球变暖变得‘可见可感’?”沈砚舟想起海洋保护项目的成功经验:“把气候数据变成艺术装置,让每个人都能触摸到危机!”
他们联合气象机构,启动“气候画布”计划。在全球主要城市广场,设置巨型气候数据雕塑——柱体高度代表海平面上升幅度,表面Led屏实时显示各地气温异常数据,当某地区气温破纪录时,雕塑会“流泪”(喷出雾气)。更震撼的是“碳足迹迷宫”:游客佩戴手环走过感应地板,脚下会浮现出自己日常消费产生的碳排放对应的艺术图案——吃一次烧烤会出现火焰图腾,乘飞机则会展开云层画卷。
“走完迷宫才发现,我一年的碳足迹够画满整个广场!”白领小李看着手机App里的碳数据震惊。项目还开发了“气候艺术闹钟”,每天根据当日气候新闻生成唤醒动画——北极海冰减少时,闹钟会播放冰山融化的音效并投影碎裂的冰块。“现在每天被‘气候艺术’叫醒,再也不敢随手扔垃圾了。”大学生小王说。林深感慨:“当气候危机变成可触摸的艺术,环保才能成为本能反应。”沈砚舟补充:“我们要让数据艺术成为地球的‘情绪表达’。”
05梦境艺术化工程与神经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