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共生文明的涟漪效应(第2页)
\"这事儿得入乡随俗。\"林深想起社区里的节日融合日历,\"把宗教活动时间输入系统,让居民自己选时段。\"他又指着墙上的技能地图,\"再把传统工匠的手艺标出来,比如修陶罐的、编地毯的,让年轻人用现代技能交换老手艺。\"
沈砚舟一拍大腿:\"对!科技不是要取代传统,是要给老规矩装上新轮子。\"
211.3伦理升级
回到深圳,林深发现社区变了样。共享餐台旁边多了个\"数据隐私亭\",居民可以随时查看自己的信息被谁用了。沈砚舟的全息影像在亭子里转圈圈,虚拟西装上印着\"透明计算\"。
\"出大事了。\"沈砚舟调出个新闻页面,\"柏林有个社区用Ai预测犯罪,结果误把慢跑的黑人小伙当成嫌疑人。咱们得给系统装个'道德刹车'。\"
林深想起上次帮独居老人修水管,系统自动记录了他家的水电用量,突然有点发毛:\"我们的系统会不会也干这种事儿?\"
\"所以得升级。\"沈砚舟的影像变成数据流,\"现在系统用区块链加密,每次调用数据都要用户点头。遇到高风险操作,比如推荐心理医生,会先让Ai伦理委员会审核。\"
林深跟着沈砚舟体验新系统。当他想查看邻居的健康数据时,屏幕弹出个对话框:\"您的请求涉及隐私,需对方授权。\"他又试着用信用分借电动车,系统提示:\"您的信用分足够,但需签署环保承诺书。\"
\"这才像话。\"林深摸着充电桩上的太阳能板,\"科技得有温度,还得有底线。\"
211.4社村联建
林深站在威海的麦田里,看着无人机把社区的互助积分兑换成面粉。沈砚舟的虚拟影像在麦浪里翻滚,虚拟卫衣上印着\"田间到餐桌\"。
\"这是社村联建计划。\"沈砚舟的影像突然变成农民,\"咱们社区的积分能换农产品,村里的土货能换城里的服务。\"他指着远处的智能温室,\"张大爷用时间币换了10斤西红柿,李姐的烘焙课教会了村里孩子做蛋糕。\"
林深抓起一把麦粒,突然明白:\"这是把城市和乡村连成一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