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家庭故事档案馆:会呼吸的往事(第2页)

\"这个好!\"张大爷拍着大腿,\"我这就回家把我爸的扳指拿来,那是他闯关东时带回来的,上面还有个豁口,说是跟土匪搏斗时磕的。\"

说干就干,林深和沈砚舟立刻去找社区主任申请,主任一听就乐了:\"这主意太棒了!上周还有老党员反映,说年轻人不知道过去的苦,正好用这些故事教育教育他们——经费我来协调,你们尽管放手干!\"

接下来的一周,整个社区都动员了起来。3栋的小王捐了他爷爷的旧算盘,算珠都磨圆了,说是当年供销社的\"镇店之宝\";5栋的程序员小吴把他爸妈的恋爱bp机找了出来,还特意买了电池,开机时\"滴滴\"的声音引得一群孩子围观;连哈桑都拿来了他岳母织的地毯,上面的花纹记录着他们家族的迁徙路线。

开馆那天,档案馆里挤得满满当当。最热闹的是\"口述故事区\",张大爷坐在麦克风前,讲他和张奶奶怎么用三个月工资买了台黑白电视机,\"当时全楼的人都来我家看《霍元甲》,板凳从屋里排到楼道\";刘奶奶拿着搪瓷缸子,讲她老头子怎么在饥荒年把口粮省给孩子,\"他总说自己是糙汉子饿不坏,其实天天晚上饿得睡不着\"。

林深在\"实物展示区\"给参观者做讲解,指着一件打满补丁的旧棉袄说:\"这是7栋李奶奶的陪嫁,她当年从农村嫁到城里,就带了这一件棉袄,后来改了又改,给三个孩子都穿过。\"

突然有个小姑娘指着玻璃柜里的旧课本问:\"阿姨,这上面的字怎么是繁体字?\"

林深刚要解释,旁边的退休教师周老师接过话:\"这是1956年的语文课本,那时候还没推广简体字呢。\"他从包里掏出自己保存的毕业证,\"你看,我这1968年的毕业证上,名字还是繁体的。\"
 

沈砚舟在\"互动区\"忙得满头大汗,一群孩子正围着他用黏土捏\"老物件\"。小虎捏了个算盘,虽然珠子歪歪扭扭,但还像模像样;穿背带裤的小姑娘捏了个搪瓷缸子,上面用彩笔写着\"劳动最光荣\"。

\"沈叔叔,我能捏个手机吗?\"一个小男孩举着黏土问,\"我爷爷说他第一部手机跟砖头一样大。\"

\"当然能!\"沈砚舟笑着说,\"等你捏好了,我给你找张'大哥大'的照片,保证比你爸的智能手机酷。\"

中午的时候,社区食堂送来了包子和粥,大家就坐在档案馆的地板上吃,边吃边聊。张大爷给年轻人看他当年的工作证,照片上的小伙子头发浓密,眼神清亮;刘奶奶教孩子们辨认粮票,\"这是全国粮票,比地方粮票金贵,当年出差没这个寸步难行\"。

林深突然发现角落里有个穿西装的男人在偷偷抹眼泪,他正看着玻璃柜里的一个旧饭盒。\"您怎么了?\"林深递过去张纸巾。

男人擦了擦眼睛,指着饭盒说:\"这饭盒跟我爸当年用的一模一样。他是货车司机,总带着这个饭盒跑长途,我小时候总等着他回来,饭盒里偶尔会有块糖。\"他顿了顿,\"他走了五年了,刚才听到张大爷讲往事,突然就想他了。\"

林深拍了拍他的肩膀:\"您要是愿意,也可以把您爸的故事录下来,存到档案馆里——就像他还在这儿,跟大家分享他的人生。\"

男人点点头,声音有点哽咽:\"好,我明天就把他的老照片和驾驶证带来。\"

下午的时候,档案馆来了个特殊的参观者——陈叔,那个失独的聋哑人。他手里拿着个布包,里面是他儿子的日记本,上面画满了各种小动物。林深赶紧拿出手语翻译器,陈叔比划着说:\"我儿子生前喜欢画画,这本子里有他想当动物学家的梦想,我想把它存在这儿,让大家知道他来过这个世界。\"

周围的人都安静了下来,林深接过日记本,里面的字迹歪歪扭扭,却充满了童趣。\"我们会好好保存的。\"她用手语比划,\"还会在旁边放个牌子,告诉大家这是个有爱心的孩子。\"

陈叔的眼睛红了,突然给大家鞠了个躬,然后转身用手语\"说\"起了他儿子的故事,虽然没有声音,但每个人都看懂了那份父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