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生活智慧实验室:老手艺撞上新法子(第2页)
张大爷接过背包瞅了瞅,从工具箱里翻出个铜环:\"这有啥难的!当年我给张奶奶修自行车链条,就用这招儿——把铜环砸扁了,钻个小孔,套在拉链上照样好用,比原装的还结实。\"他转头对小王挤挤眼,\"再用红漆刷一遍,你媳妇保准看不出来是后配的。\"
林深看着这热闹劲儿,干脆在实验室中间摆了张长条桌,左边贴\"老法子\",右边贴\"新窍门\",中间用红线画了个\"互助区\"。张大爷的铜环修拉链、刘奶奶的陈皮泡药酒贴在左边;沈砚舟的喷雾瓶改造、手机备忘录提醒贴在右边,很快就贴满了半面墙。
\"你看这墙,\"林深给沈砚舟递了瓶冰镇可乐,\"比任何说明书都管用。上周有个宝妈愁孩子不爱吃菜,李婶教她把菠菜切碎了和在面里擀面条,我又教她用果蔬烘干机做成菠菜脆片,现在孩子天天追着要吃'绿色饼干'。\"
沈砚舟指着角落里的3d打印机:\"我刚学了个新技能,能打印各种小零件。昨天帮5栋的周老师修好了他那台老唱片机,就是用3d打印了个新的唱针,比网上买的还合适。\"
正说着,小虎背着书包冲进来说,手里举着个断了弦的尤克里里:\"林阿姨!我这琴的弦断了,琴行说要等三天才能换,可我明天就要表演了!\"
张大爷接过尤克里里看了看,突然往实验室角落一指:\"那不是有钓鱼线吗?拿最细的那种,我给你绑上试试!当年我在纺织厂接断了的棉纱,比这细多了都能接上。\"
沈砚舟赶紧找来钓鱼线,又拿出放大镜:\"我帮您看着角度,用手机打光,看得清楚。\"两人一老一小凑在一块儿,张大爷眯着眼打结,沈砚舟举着手机照明,小虎在旁边数着数,没一会儿就接好了。
小虎抱着琴拨了两下,居然还挺好听,乐得直蹦:\"比原来的弦还响!沈叔叔,您能帮我拍个视频不?我想给我那在国外的表哥看看,咱中国的老手艺能修外国乐器!\"
这话逗得大家直乐。穿花衬衫的大叔突然想起什么,跑回家抱来个竹编的蝈蝈笼,笼门的竹篾断了根:\"这是我儿子小时候编的,现在他都当爸爸了,想修好了给我孙子玩。就是这竹篾太脆,不敢使劲掰。\"
林深从储藏室找出瓶橄榄油:\"您试试这个,先把竹篾泡在橄榄油里半小时,变软了再弯,不容易断。这是我从网上学的,说是修复老竹器都用这招儿。\"她又转头问张大爷,\"您觉得这法子靠谱不?\"
张大爷摸了摸下巴:\"能行!以前咱修竹筐,就往热水里泡,现在这橄榄油更讲究,还能防蛀。不过得记着泡完擦干净,不然招蚂蚁。\"
实验室里渐渐分成了几个小圈子。左边的\"老法子区\",张大爷正教几个年轻人怎么用淘米水浇花,\"比啥营养液都管用,还不烧根\";中间的\"互助区\",刘奶奶和95后小夫妻研究怎么把老面发酵的法子用到面包机上;右边的\"新窍门区\",沈砚舟教老爷子们用智能手环记录血压,\"比天天往本子上记方便,孩子在外地也能看着\"。
\"你发现没,\"林深擦了擦额角的汗,\"这实验室比档案馆和工坊都热闹。因为这儿解决的是真问题——老人的腰、孩子的琴、年轻人的背包,都是过日子离不开的事儿。\"
沈砚舟指着墙上新贴的\"智慧兑换榜\",上面用磁贴写着各种技能:\"张大爷:修桌椅板凳(换:学用智能手机拍花)刘奶奶:腌咸菜(换:学用空气炸锅)小吴:修电脑(换:学织毛衣)\"。
\"你看这兑换得多有意思,\"沈砚舟笑着说,\"上周有个开奶茶店的小姑娘,教李婶做珍珠奶茶,换了李婶的老面馒头方子,现在她店里的'老面珍珠包'卖得可火了。\"
林深突然想起什么,拉着沈砚舟往储藏室走:\"我前两天从网上淘了批旧工具,有我爷爷那辈儿用的刨子、凿子,还有老式缝纫机的零件,正好能当'智慧教具'。\"
两人刚搬出个蒙着布的大家伙,就被一阵香味拽住了。刘奶奶端着个砂锅从实验室门口进来,里面炖着金黄的鸡汤,飘着几根党参。\"我这是改良版的!\"老太太掀开锅盖,\"原来我炖鸡汤只放姜,昨天听小吴说加两根党参更补,他还教我用计时器,说炖45分钟正好,不会老。\"
穿西装的男人闻着味儿跑过来,手里拿着个智能温湿度计:\"我给我爸买的,他那药酒得放在阴凉处,这玩意儿能连手机,太潮了就提醒,比他自己凭感觉靠谱。\"
实验室的热闹很快传到了社区外面。下午的时候,来了个扛着摄像机的小伙子,说是市电视台的,想拍个\"社区智慧\"的短片。
\"我们台里最近总收到观众来信,\"小伙子举着摄像机,镜头对着张大爷修板凳的手,\"说现在日子过得快,好多老手艺都快忘了,可真遇到事儿,还是老法子管用。听说你们这儿把新老法子搁一块儿,特意来取取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