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文若相邀 钓饵已至(第3页)


 “陈九,定准时赴会!”


 三日后,澄心阁内,檀香袅袅,气氛比上次更为“私密”和“融洽”。


 除了文若先生,只邀请了三位真正以学问着称、与文若私交甚笃的老翰林,以及柳明薇,显然,文若需要一位清流明珠作为“公正”的见证。


 孔希声并未在场,似乎刻意避嫌。


 文若先生亲自在阁前相迎,执手相看,嘘寒问暖,关切之情溢于言表:“九公子气色见好,老夫心甚慰!快请入座!今日小会,只论学问,不论尊卑,公子尽可畅所欲言!”


 落座奉茶,文若先生绝口不提琼林苑旧事,只谈文坛轶事、古今经典,言语间对陈九的“格物致知”理论流露出浓厚的兴趣和由衷的赞赏,仿佛一位真正求教的后学。


 几位老翰林也态度和蔼,对陈九在琅琊书斋关于水患的见解表达了钦佩。柳明薇安静地坐在一旁,清冷的眸光偶尔扫过陈九,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探究。


 气氛极好,陈九紧绷的心弦渐渐放松,甚至感到一种久违的、被真正理解的畅快。


 文若先生学识渊博,见解深刻,每每提问都切中肯綮,让陈九谈兴渐浓。


 品过两道香茗,文若先生似乎意犹未尽,他放下茶盏,抚须叹道:“九公子之论,常能发前人所未发,切中时弊根本,老夫近来整理旧卷,偶得一残篇,所论之题,直指治国之核心,每每读之,都觉振聋发聩,却又觉其意未尽,颇感遗憾。不知公子可有兴趣一观,或能补其不足,令其焕发新辉?”


 “先生过誉,草民惶恐。”


 陈九拱手,但眼中闪烁着被激发的学术热情,


 “若能拜读先生珍藏,实乃三生有幸!”


 文若眼中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精光,示意书童,书童捧出一个古朴的紫檀木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