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清醒之语 学子之谈

贡院前的喧嚣并未因夜幕降临而平息,反而随着三司会审的消息传开,在洛京各处学子聚集的客栈、茶肆、书斋中持续发酵


 孔希声门下张举子等人散布的流言,如同投入滚油的火星,点燃了大部分寒窗苦读、视公平为生命的士子心中的怒火与恐慌。


 陈九的名字与“舞弊”、“窃取功名”、“公主裙带”等字眼紧紧捆绑,成为众矢之的。


 “松涛茶社”二楼雅座,气氛却与楼下的群情激愤截然不同。


 几位衣着朴素、气质沉凝的年轻举子围坐一桌,面前清茶已冷,无人有心思啜饮。


 他们大多来自偏远州府,经历过民生疾苦,在地方上有过短暂的吏员或幕僚经历,对朝堂倾轧和权贵手段有着更深的警惕。


 “文若先生那场悲情戏,诸位怎么看?”说话的是来自江南水患重灾区的举子崔琰,他眉头紧锁,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


 他曾在县衙协助赈灾,亲眼见过陈九琼林苑所献之策的雏形在地方被束之高阁,也见过孔希声之流派来的“钦差”如何中饱私囊。


 “催人泪下,无懈可击。”


 旁边一位面容清癯、眼神锐利的青年接口,他叫徐元直,来自西北边陲,曾做过军中书记官,见惯了生死与阴谋,


 “正因其演得太真,反而令人生疑,文若先生何等人物?文坛北斗,宦海沉浮数十载,岂会轻易被一个庶人玩弄于股掌,直至身败名裂才幡然醒悟?这不合常理。”


 “那澄心阁古籍与考题一字不差之说,更是荒谬!”


 另一位精通律法、曾为小吏伸冤的举子顾雍愤然道,


 “考题乃陛下钦定,密封于贡院深处,文若先生从何提前得知?就算真有前朝孤本巧合记载了类似策问,题目完全一致的概率有多大?这更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陷阱!利用巧合,制造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