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微风吹乱清池!
“妾身知晓。”
锦语擦擦眼泪, 退到一旁烧起纸钱。
胤禛和锦语的几位弟弟说起了话。
也没说一会儿,大约半个时辰后,锦语烧完纸钱, 就和胤禛回了雍郡王府。
之后几天,锦语心情都悻悻,一直持续到乔氏出殡, 锦语的心情才稍微好转。
也是巧了,郑家庄突然传来消息说, 胤礽的那位私生长女,秦可卿怕是不好了。
康熙念着胤礽,自然派了好几位擅长妇科的太医, 前往郑家庄别宫为秦可卿治病。
没多大的毛病, 就是感染了热症。和当初温宪公主差不多,但秦可卿比温宪公主好的是,在太医没有赶到之前,刚好请到了擅长热症的一僧一道,他们俩出手救了秦可卿。
消息传回京城,德妃娘娘得知后, 充楞了好一会儿。回过神后, 依然感觉憋屈得慌。
胸闷气短,想哭又哭不出来。
贴身伺候的宫女, 知晓德妃娘娘的难受, 又不知道怎么开口劝德妃娘娘。
总不能说都是命吧, 秦可卿命好,所以得了热症依然捡了一条命, 而温宪公主不好,才会......
这说出来不是讨打, 而是......不要命了。
“本宫可怜的温宪。”德妃娘娘捂住胸口,难受无比的道。“怎么就那么命苦,她还那么年轻,连额娘都可以做,就这样离开了本宫。”
都怪那该死的舜安颜,身为额驸,却没好好照顾她的温宪。
德妃娘娘咬牙切齿,心中对孝懿皇后,对佟佳氏更加的仇恨。
等着瞧,她不把‘佟半朝’的名头废了,她就不姓乌雅。
“德主子。”伺候的宫娥小心翼翼的说:“钮钴禄贵妃还有宜妃娘娘来了,德主子是否要见?”
“自然要见。”德妃娘娘回过神,擦干眼泪,让人赶紧请钮钴禄贵妃和宜妃娘娘进来。
宫娥领命,很快钮钴禄贵妃和宜妃就进了正殿。
“就知晓你在难受。”宜妃一入座就大大咧咧的道。“看看,这两只眼睛红彤彤的。”
“我自然难受,十月怀胎,养到那么大,好不容易不用和亲塞外嫁给了那佟佳·舜安颜,结果婚后不久就因为热症去了,而现在有人同样得了热症,却活了下来,任谁的心情都不好受。”
“我们知晓,所以这不,就一起来看你。”钮钴禄贵妃也道:“你啊,还是要放宽心,毕竟温宪公主已经去了,你再这样,要是传到万岁爷耳朵里,难保有心人挑拨,让万岁爷误会。”
德妃娘娘:“是啊,得顾虑万岁爷。”
“还有那位。”宜妃努了努嘴,表示慈安宫住的太后娘娘,也是顶顶重要的。
毕竟温宪公主和五阿哥胤祺一样儿,自幼养在皇太后膝下。温宪公主离世,本来与温宪公主陪伴皇太后去热河行宫避暑有关。
德妃娘娘伤感同样得了热症的秦可卿,居然被救活,谁知道皇太后得知后,会不会同样想,然后郁结于心,便是天大的麻烦。毕竟皇太后如今快70岁了,随时都有可能嗝屁。
“还心里难受?”宜妃询问。“今儿咱们打马吊,叫上你偏殿住着的章佳庶妃。”
德妃娘娘:“我瞧你是手痒,不是诚心来看望我的。”
“陪着你打马吊还不好?”
“不好。”德妃娘娘翻了白眼,很不高兴的说:“我心情不好,才懒得打什么马吊。”
“就因为心情不好,才要打马吊。”
宜妃劝着德妃娘娘,一来手痒二来也是真的认为打马吊可以改变心情。
德妃娘娘也没有傲娇多久,反正最后同意了一块儿打马吊,然后晚上的时候,约在一块儿吃锅子,等掌灯时分,钮钴禄贵妃和宜妃娘娘,才慢悠悠的回各自所住的宫殿。
就这样过了两三日,锦语带着和曦、弘历进宫看望德妃娘娘。
乌拉那拉氏不来,是清楚德妃的性格,这个时候看到她这位孝懿皇后在世时亲自选的儿媳妇,会更加的不高兴,所以干脆没有‘带队’,而是让锦语单独带着孩子进宫。
年氏想跟着一起,乌拉那拉氏都压住,让年氏有点儿自知之明。不知道德妃娘娘除了烦乌拉那拉氏外,还烦年氏。
年氏可委屈了,据说锦语带着俩孩子出门的时候,还噼里啪啦砸了一堆东西。
等到了景仁宫,锦语还没有避讳的将事儿说给了德妃娘娘听。
听到之后,德妃娘娘发出一连串的冷笑。
“本宫知晓,那年氏就不是个好东西,偏偏万岁爷想着给老四添加助力,才选了这么一个玩意儿当侧福晋。”
这话,锦语可不好附和,赶紧让醒来的和曦还有弘历,在地毯上爬来爬去给德妃娘娘逗趣儿。
德妃娘娘顿时笑了起来。
“小阿哥和小格格,都长得结实。”
锦语抿嘴,羞涩一笑。“这随了儿媳。”
德妃娘娘更加莞尔。“你倒是不害臊。”
“儿媳脸皮厚着呢。”锦语强调道:“再说儿媳,说的是大实话,本身儿媳身体就好,自然就随了儿媳。”
“也是。如果乌拉那拉氏身体好,弘晖生下来就不病病殃殃的,也不会长到八岁,就不幸夭折。”
锦语这下子不知道说什么了,弘晖阿哥的离世,是乌拉那拉氏永远的伤疤,没法愈合,更是禁忌。
德妃娘娘能说,但锦语不能说,更加不能附和。干脆只有继续羞涩一笑,老老实实的听德妃娘娘说。
当然,德妃娘娘也并非想说这样的话,只是话赶话的说到那儿。好在德妃娘娘说了几句,就主动说起别的。
还和锦语交谈起了育儿经,勉勉强强算是好婆婆。
而中午,锦语在景仁宫留了膳,膳后还见了康熙,这才领着和曦、弘历出宫回府。
如此折腾,回到雍郡王府,差不多已经快下午4点。这个时候,距离胤禛从衙门归家,不到半个时辰。
其实别看清朝的官员忙碌。但人家没有朝九晚五。基本都是下午4点左右下班,早上的话,每隔三日就要天不亮的上早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