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第21章 不是一对儿

 古董行里有不过手的规矩,就是怕在二人之间没拿住摔了,责任不好划分。

 行家在看东西时,都会让人放在桌上,稳妥之后再上手看。

 等瓶子在桌上放好,刘大山也站在远处后,张学强才上前,他也没动手而是先绕圈看了片刻。

 这只瓷瓶高度约 30厘米,小口短颈,丰腴的肩部线条流畅,往下渐收,瓶身修长优雅。

 很明显是典型的梅瓶。

 凑近瞧,瓶身粉彩梅花姿态万千,粉红花朵娇嫩欲滴,淡绿花苞小巧可爱,黝黑枝干勾勒苍劲。

 张学强伸手指抚过,釉面如微澜起伏,借着门外光线看,能感觉到釉面如同被风吹皱了的湖面。

 他不用看底部款识,就可以断定,这是一只道光时期的粉彩梅瓶。

 道光瓷器造型规整但创新不足,胎质疏松。

 釉面多为稀薄波浪釉,起伏明显。

 纹饰写实,粉彩鲜艳但过渡生硬。

 可以说与康、雍、乾、嘉,时期的瓷器相比,退步不少。

 但眼前这只梅瓶,无磕碰、无冲线、无瑕疵,釉面无明显棕眼和气泡,算得上是那个时代的精品了。

 道光瓷器虽说已经退步,但比后面的咸丰、同治,两朝还是强了不少,没有跌到谷底。

 当然它与光绪朝的小康中的精品有所不如,但胜在这只梅瓶够大。

 瓷器之中有‘躺着不如蹲着,蹲着不如坐着,坐着不如站着’的说法,亦有‘一瓶、二罐、三盆、四碗、五碟子’的排行。

 越是高大的物件,其烧制难度越大,价值就越高。

 表兄弟二人等的心焦,却也不好催促,只是频繁交换眼神。

 这时候张学强才轻轻拿起梅瓶,慢慢翻转看向底部。

 瓶底青花双圈之内“大清道光年制”六字篆书款清晰规整,古韵扑面而来。

 圈足规整,磨损处火石红明显,露出的胎质略显疏松。

 现在终于可以肯定,这是一只道光官窑瓷。

 这种高路份的货,放在十几年后上拍的话,怎么也得大几万,要是能留到三十年后大几十万也拿不下。

 唯一遗憾的是,这只是普通道光官窑,而不是道光私人堂号慎德堂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