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临别赠言(第2页)
“后世人多认为南支比北支高妙,其实不尽然,南支有南支的道理,北支也有北支的道理。贫尼认为北支比南支更切实际,因为生而悟道的人,或突然便能解悟的人,毕竟少有,而北支则主张‘循序渐进,时时勤拂试’的悟道精神,比如面上的污垢,只有天天洗面,洁身自好,才能不受污染。
“虽然你不是佛门弟子,但我却希望你谨记祖师的谶语,‘时时勤拂拭,勿须惹尘埃。’尤其是当自己有什么迷乱的时候,更要想怎样去拂拭心中的尘埃,正如君子修身养性所说,‘每日三省悟己,则知明而无过矣!’”
杨梅听得神尼意味深长的这一番话,虽然觉得道理颇深,但不免觉得有些奇怪,师祖的话,太像是“临别赠言”了,但她也不敢再说什么。
当下无嗔神尼一付忧心忡忡的样子,微微叹了一口气,说道:“你们各自安歇吧,了然明天会将两匹惯行于沙漠的健骡交给你们。”
第二天,他二人竟不能与无嗔神尼话别了,杨梅辞行时,见师祖端坐在蒲团之上,双目低垂,已告圆寂(死)了,原来神尼已知自己大限已至,才以临别赠言。蒲团上还留给杨梅一张“遗训”,上面写着: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孽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如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能断无明,真如可证!
杨梅养伤期间,也跟无嗔神尼读过一些佛典,知道“菩提”的意思便是“最高的道”,“无明”的意思,便是指贪、嗔、痴三种情孽。无嗔神尼所说的,正是禅宗的根本主张,人不是靠念佛,靠信佛能求得“大道”,要求得大道,到达真、善、美的境界,就应该斩掉贪、嗔、痴三种情孽。
杨梅对师祖感情笃厚,自然少不了有一番悲痛,也记住了神尼师祖的话,在她料理了无嗔神尼的后事后,却突然有一种奇怪的感觉。无嗔神尼的圆寂,对于王憨来说还不觉得什么,他知道一些有道僧尼,认为跳出三江水,不在五行中,抛弃人世间的恩恩怨怨,在风尘中游戏,到了限期,觉得世事无所牵挂的时候,便自行坐化,这是常有的事。
杨梅却与他的感觉不同,她倒是有了一种奇怪的预感,虽然她正是生命力旺盛,洋溢着青春靓丽的气息,对佛门空寂,自然没有什么兴趣,况且她与王憨夫妻和美,对人生充满着向往与渴望,也舍不得他而遁入空门。她到底追随无嗔神尼那么长时间,在潜移默化中,多少懂得一些禅宗的规矩和习惯。
禅宗是不说法,不着书,在觅得衣钵传人之时,前宗就一圆寂。杨梅想,昨夜师祖对自己语重心长地说了那么一番话,而今就突然圆寂,莫非无嗔神尼已把自己看成了“衣钵传人”?自己只不过是俗家弟子,身边有着心爱的丈夫陪伴,而且还有多少事要做,并非想继承她的佛家钵,难造师祖的愿望,是要自己像她那样,遁迹空门不成?
杨梅虽然对无嗔神尼颇为依恋,有着深厚的感情,专心向她习武,而并不是对佛家有什么兴趣,归依佛门,若是呌她在此荒凉的草原住下去,她根本没有这份耐力,就是王憨他也不答应。她为此想,大概是师祖无嗔神尼看她杀心太重,戾气也太重,才对她临别赠言,劝她牢记佛法,广结善缘,才有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