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带兵入京(第3页)

 

 他来查禁军,那就是圣心已定,确要清查大宋这第一大亏空了。
 

 谁都知道是个无底洞
 

 蔡京得此要紧差遣,旨意发出之后,是一片出奇的安静。
 

 并没有闹出什么意外,是因为他暂时病了,所有人都在紧张观望。
 

 大宋大宋承平日久,开国以后,杯酒释兵权,就未曾再有藩镇之祸。
 

 年深日久下来,大宋士大夫对于五代时候,臣子拥兵自重,甚至威胁中央的故事,都没那么警剔了。
 

 当年压制狄青,现在分化西军,文臣们对武将一贯的压制,丝毫不留手。
 

 谁也未曾真的想着狄青会凭借枢密使的身份造反,想着西军会割据陕西诸路自雄,最后杀到汴梁来。
 

 他们只能默默忍受。
 

 但是禁军不一样,禁军可就在都门之内。
 

 九月末,西北传来消息,定难军承宣使陈绍收复夏州,龙颜大悦。
 

 圣旨令陈绍带兵,入京献捷。
 

 然后紧接着童贯率胜捷军一万人入京。
 

 京中都门,第一次出现了禁军之外的大队兵马。
 

 人们争相涌上街头,观看这支威武之师。
 

 夏州刚刚收复,老百姓哪能分的那么清楚,只知道这些人也是从西北来的。
 

 而且收复夏州的那位承宣使,便是这支胜捷军出身的将军,所以汴梁百姓,就将外战告捷的喜悦和自豪,全都抒发在了这支胜捷军身上。
 

 一时间欢声雷动,汴梁百姓无不欢欣鼓舞,竭诚欢迎。
 

 童贯素来喜欢出这种风头,但是这次他没有在。
 

 开玩笑,在西北露脸就算了,这可是汴梁。
 

 官家面前出这种风头,纯属是嫌官大,嫌命长
 

 汴梁已经很久没有这么热闹,大军进入之后,就要去京营驻扎。
 

 经南熏门,过旧城朱雀门,过龙津桥,便入御道。
 

 走过御道,才是京营。
 

 这么长的路,全都都胜捷军的舞台,他们算是出彩了。
 

 汴梁从上至下,都被此事给惊动了。达官贵人呼朋唤友,带着亲眷,带着奴仆,占据了从南熏门到宣德楼这条大道上沿街地势高处,或酒楼或亭台,置一席酒,温几壶酒,高谈太宗伐辽失败故事,真宗澶渊之盟约,说古论今,静静等侯。
 

 汴梁城里的百姓闲汉们,腰里没有这么多钱,就在街边沿途挤挤挨挨,凑成一团。
 

 一家出来的,自己带着茶水冷汤,呼儿唤女,在人群当中翘脚观望。
 

 那些无家无口的闲汉,就在人堆里面挤来挤去,看哪家小娘子俊俏,还要壮着胆子上前摸一把。
 

 被逮住了,少不了是一顿胖揍。
 

 开封府,皇城司,三衙禁军,今天都调动的人手都抽出来当值了。
 

 禁军面街而立,将百姓们人潮当在身后。这些军汉今日也尽可能的洗刷打扮一新,穿着红色战袄,戴着范阳笠。佩刀持枪,从南熏门一直站到宣德楼前。
 

 他们的地位很尴尬,这群胜捷军是要去伐辽的,一直驻扎在城外。
 

 为什么如今这个时候要进城,恐怕大家都很清楚。
 

 童宣帅和蔡太师又结盟了
 

 而且要对禁军下手。
 

 这群胜捷军,就是来威慑京营禁军的,让他们不要生出狗急跳墙的想法来。
 

 乖乖配合蔡太师清查。
 

 开封府的衙役捕快们就在人群当中维持秩序,看有什么闲汉闹得过分,什么下九流的人物在人群中上线开扒,靠上去锁了便走。
 

 一般这种也不往衙门里领,拽到一个阴暗角落,打的他十天半月出不来门就算了。
 

 人人都是忙乱得满头大汗。
 

 童贯此时,正陪在赵佶身边,在摘星楼里观看。
 

 李师师离开之后,他依旧经常带着心腹来此,欢饮达旦。
 

 赵佶看着胜捷军的雄壮,也是暗暗点头,面带笑容。
 

 “童贯啊。”
 

 “官家。”
 

 “这次伐辽,你可得用心,朕为了此事,已经给你破例许多了。”
 

 童贯赶紧弯腰,拜道:“官家大恩,童贯虽万死不能报,此番伐辽不成功,绝不活着回来面圣。”
 

 赵佶笑着点了点头,他看着欢喜的汴梁百姓,心中暗暗畅想,拿下一个夏州,就已经是这般光景。
 

 若是能拿下云州、燕州
 

 自己一定要学真宗皇帝,也去泰山上封禅一次!——
 

 十月中。
 

 天寒地冻。
 

 陈绍在夏州城里,干的热火朝天。
 

 拿下夏州,对他来说太重要了。
 

 难怪人家说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战略策略对了之后,不用刀兵,也能快速拿下一个城池。
 

 陈绍恨不得举起拳头来高喊:
 

 堡寨战法天下无敌,堡寨战法就是神!
 

 夏州管辖的大片土地,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过渡地带,北部是风沙草滩区,地势平衍,沙丘沙梁起伏绵延,多下湿滩地和海子,水丰草美,适宜畜牧口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势低平,土质肥沃,适于耕稼,是粮食的主要产地。
 

 而且一下子又和府谷折家连了起来。
 

 北边的草原上,还没有蒙古这个概念,那些松散的部落一个个都想卖牛羊到中原,换取一些生存必须品。
 

 畜牧、农耕、商业,都将得到极大地繁华。
 

 他正站在墙头看着手下辎重队修葺城墙,赵山送来一封公文,陈绍看完之后,微微歪头,看向远处。
 

 皇帝老儿竟然要自己去汴梁一趟。
 

 去还是不去?
 

 此时若是去了,会不会重演狄青的故事,被人一顿羞辱。
 

 那自己反抗不反抗?
 

 思来想去,陈绍觉得不能去,但是理由必须要充分。
 

 至少让他们无法怪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