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大刀阔斧(第2页)

 

 只因此地离皇城极近,正有大宋勋戚之家拱卫天家的意思。
 

 而且在这片宅邸群落的北面里许远,就是殿前司及侍卫亲军马军司和侍卫亲军步军司的衙署所在。
 

 往来当值奉命,也方便得很。
 

 刚刚平定方腊,获封侍卫亲军、步军司、都指挥使何灌何太尉的宅子,同样在此。
 

 何灌虽然是开封祥符人,祖上历代都在禁军当中任职,算是禁军的人。+新?完,本*神`站¢ *追`最′新!章-节^但是他的门第并不算多么高贵,并不算是禁军世家。
 

 也就是说,他祖上没喝到太祖爷释兵权的酒,不是老汴梁。
 

 平定方腊之后,累积军功太多,官家才在这里赐给他一座府邸。
 

 他的宅子在这左近一片富贵堂皇的宅邸群落当中,显得并不是多么起眼,甚至显出一些老旧的样子。
 

 放在过去几十年里,何灌虽然屡立军功,地位不断升高,也不见得能压在那些历代都在汴梁的将门世家头上。
 

 但是随着这些年大宋到处生烟起火,到处都需要用兵,但是能用之军只有一支西军。
 

 朝野当中,对都门禁军都是越来越不满,一直嚷着要下手整顿都门禁军。
 

 何灌因缘际会,出身也算是都门禁军之中,又有资历军功,更得官家看重。
 

 这个好歹算是自家人的何太尉,就为禁军将门世家捧在头上,以为应付将来风波的挡箭牌。
 

 偏偏何灌本来就是一个心气相当之高的人,此时虽然已经是五十多岁,但是热中之心不减,还想更做出一番事业出来。
 

 曾经说过狄青将军前事过去不久,枢密使他不敢指望,枢密副使位置却一定要去转上一转的狠话。
 

 禁军将门世家将他捧出来,他也就不推辞,正想借这个机会,将来由自己主导整练都门禁军事。
 

 但是此次去江南平叛,何灌颇有些意兴阑姗,西北那骑兵的战斗力,是他亲眼得见。
 

 都门禁军,能挡得住人家一轮冲锋么?
 

 童贯抚边这些年,何灌一直在河东路上打转,又不是童贯亲信,和西军也有一定距离。
 

 蔡京去位后,他是吴敏主持调回都门,在三衙当中担任重任的。官场上讲究的就是渊源,何灌自然就和旧党士大夫清流之辈走得更近一些。
 

 这次蔡京、童贯挑头,何灌觉得这两人对他都没有什么恩情,就算是有,何灌也不在乎。
 

 童贯这次平定方腊,特意让谭稹带上了他,就是希望他在整饬禁军这件事上,站在自己一边,但是何灌好象并不领情。
 

 何灌是武臣,他心里不觉得禁军该被裁撤,这是太祖爷留下来护卫江山永固的,怎么能裁!
 

 裁了禁军,谁来拱卫天子!
 

 他从江南回来之后,一直留心着朝中关于此事的所有变化。这次蔡京主持的整饬禁军,何灌也是最关切的人之一,这些时日一直在奔走连络,私下里对蔡太师,甚至是对他确实有恩的童宣帅,全都有些不好的言论。
 

 那些家世富贵,勋戚传家,但是除了做生意什么都不会,在都门禁军当中多半挂了一个不高不低的衔头的将门子弟,也乐得将所有消息都汇报到何灌这里,将来闹起来也是何灌出头,他们的干系就轻许多。
 

 不过就何灌本心而言,他也暂时乐得被这些禁军将门世家当枪使。
 

 谁是谁的枪,还不一定呢!
 

 和何灌及禁军将门世家最近走得很近,同样一直密切关注蔡京动向的旧党清流士大夫一党,同样也是这般想法。
 

 就等着他们的克星蔡京在禁军财计事这个泥潭当中彻底沉陷下去,万劫不复。
 

 不过让这些有心人失望的是,这次官家竟然如此铁了心支持蔡京。
 

 官家是有宋以来,君权最重的皇帝,没有之一,包括太祖、太宗,都没法和他比。
 

 赵匡胤时候,很多事,他都由不得自己,需要和各方势力妥协,比如说他曾经就想迁都去洛阳,最终也没有成行。
 

 饶是如此,何灌也不害怕,他的性子算是刚直一流,甚而都接近于刚愎。
 

 这人对钱财看得也不甚重,更看重的还是权位。他觉得官家要整饬禁军可以,但是力度如此之大,那就是被人蒙蔽了,需要他来拯救。
 

 今日来的客人身份贵重,在何灌府邸门正接到投贴之后,丝毫不敢怠慢就赶紧回报。
 

 接着有脸面的管事又将来的客人一直引入到何灌的内书房见客。
 

 何灌闻报之后也赶紧整装,就在内书房待客。
 

 何灌虽然是武臣的根底,但是也做过转运使之类的文官,品阶还很高,他一直以此为荣。
 

 大宋重文轻武的观念,已经深入骨髓,和这个国家绑为一体了。饶是武人,也接受了这个设置,觉得文官更加高品流。
 

 其实在具体差遣上,特别是边地,大宋文武官员界限并不是如想象中那般森严。
 

 何灌有这般经历,他的内书房也宛如士大夫居所一般,虽然略显陈旧,但是布置得相当精洁,里面书卷堆斥,还散发着淡淡的墨香。
 

 怎么也不象一个名义上统领几十万侍卫亲军步军的高级将领的居停所在。
 

 内书房当中,何灌轻袍缓带,坐在胡座之上。
 

 对面两名客人,也都胡座——北宋此时,除了正式宴客场合,自家居所日常摆设,胡座已经很常见了。
 

 两名客人,一个五十许岁,一副养尊处优的模样,只有一双大手,才看出年少时侯是拿惯兵刃,正经厮杀武将出身。但是多少年安闲富贵的都门生活,已经磨去了此人脸上全部风霜之色,面团团的如富家翁也似,随时脸上还带着一丝笑意,看起来再随和不过。
 

 这人正是殿前司副都指挥使王宗楚,他也算是赵佶私人,不过宠信不及高俅。在三衙这些年就是充当伴食画诺的角色,更大兴趣在经营自家产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