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伐辽战火

 第121章伐辽战火 

 宣和四年,正月。`我,的?书.城¢ .首?发′
 

 大宋这边刚过完年,金辽之战,又有了新的进展。
 

 金克辽高州、恩州及回纥城,遂进至中京大定府城下。
 

 辽守军闻金军已到,不战自溃,金克中京。
 

 然后,金军进据泽州。
 

 女真人已经打到了河北故地,大宋的兵马依旧迟迟不发。
 

 近十五万大军,满坑满谷,顶在前线,每日里闲的晒太阳。
 

 眼看契丹人兵败如山倒,很多眼光长远的,都瞧出了危险所在。
 

 种师道上书女真人太凶残,契丹已经是强弩之末,不如保住契丹避免跟女真直接接触,故而提出“联辽抗金”。
 

 赵佶童贯不予理会。
 

 种师道见朝廷不同意保住辽国来隔断女真,于是又提出快速出兵,攻打契丹,夺回燕地城池。
 

 赵佶和童贯还是不同意。
 

 种师道无可奈何,在营中每日发愁,和小种一起商议军事。
 

 西军中人,在河北驻扎了半年之久,全都渴望回乡。虽然他们以前也是天天打仗,但那都是在家乡故土,谁愿意来这里驻扎。
 

 而且在这里没有什么油水,军饷还是时常被克扣,又没个地方去抢。
 

 以前在西北,他们跟西夏打,时不时就要去西夏那边抢掠一番。
 

 韩世忠就是常年靠收割西夏人脑袋,来换赌资和嫖资。
 

 对这些西北军汉来说,在河北真是嘴里都淡出鸟来
 

 此时终日在艮岳内纸醉金迷的赵佶,突然灵机一动,指挥的瘾头上来了。
 

 他亲自提笔,给童贯下达了《御笔三策》,作为大军北伐的指导性战略。
 

 但这份命令极度暧昧,将皇帝战和不定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策,就是告诉童贯出兵后怎么对待燕云。
 

 上策是,宋军刚进入燕云地界,“燕人悦而从之”,燕云十六州百姓无不怀念我大宋,我大宋天兵出马,十六州百姓纷纷赢粮而影从,不费一兵一卒,十六州完全成了北宋领土。
 

 中策是,目前占据着十六州的耶律淳识时务,主动称臣,这样燕云成为北宋外藩。
 

 下策是,十六州百姓已经胡化,不认同我大宋正统,坚决抵抗宋军,“燕人未即悦服”,这样我们就别再打了,“全师而还”。
 

 前线将士,看到这御笔三策,全都懵了。
 

 到底是要干嘛?到底是打还是不打?
 

 这御笔三策,完全是自相矛盾啊
 

 最终还是童贯领会并传达了皇帝的旨意,按照皇帝的指示,大家就应该在前线列兵而不动,等着敌人投降。
 

 也许是酒醒之后,赵佶想起自己的这三策,也觉得有些软弱,堕了自己的威名。
 

 他想了想,又给童贯捎去一封手谕,说道:
 

 凡敢抗王师者,虽市井亦尽戮之,勿堕天威!
 

 这一下确实霸气了很多,赵佶心中是痛快了,但是前线更加不知道该如何打了。
 

 幸亏童贯这人,在外面领兵打仗时候,不怎么尊重皇帝的旨意。
 

 他知道官家是个看结果的人。
 

 只要打赢了,回去怎么说都行。
 

 宥州,陈绍看着手里的军报,还有那份誊抄的《御笔三策》,满脑袋问号。
 

 全篇辞藻华丽,但是陈绍就看出来两个意思:
 

 不敢打,不舍得退。
 

 这他妈是个人?
 

 陈绍心中不禁蒙上一层阴影,心中又有了些紧迫感,不知道河北那边,童贯到底能给自己拖延多少时间。
 

 现在看来,西夏比他们靠谱多了,灭夏难度还是很大的。
 

 自己前番去的信,童贯也不知道有没有听进去。
 

 只要他听进去了,就能避免大败,而以辽人如今的国情,童贯军不大败,辽人就不会主动开辟第二战线。
 

 因为第二条战线开启,辽人的南京府就会被从南北两面夹击,让他们处于腹背受敌的状态。
 

 他哪怕不打都行,就驻扎在河间府,坐等局势生变,然后去收复燕地。
 

 别跟历史上一样,在燕地拉一坨大的,局势都有的挽回。
 

 陈绍越想越没底,他总是觉得,有些事你越是不想让它发生,就越会发生。
 

 尤其是牵涉到大宋这一殿君臣的时候。
 

 在让人失望这方面,赵佶和他的爱卿们,从来不让人失望。
 

 陈绍把军报收起,站起身来,踱步到书房的窗户处。
 

 隔着窗户,他召唤外室处理公文的几个幕僚过来,说道:“帮我润色一封信,以我的口吻写给童宣帅,就说陈绍再拜”
 

 看着书信送出去,陈绍坐回到椅子上,心中稍微安定了一些。
 

 自己只能是通过如此手段,奉劝童贯一声,他还不一定会听。
 

 陈绍不知道上次童贯的反应,在他看来,我就是写封信提醒你,你就算是不听,也不至于生气吧?
 

 换位思考一下,自己肯定会认真考虑的。
 

 陈绍毕竟不是这个时代的老幸臣,不能体会童贯那种久在高位的人心中的优越感,他觉得陈绍是没有资格给他提意见的。
 

 陈绍也知道,自己多半是改变不了童贯,眼下最重要的,还是赶紧做好自己的事。
 

 想起今早收到的王寅寄来的情报,陈绍脸色就有些难看。
 

 穿戴整齐之后,他迈步出去,带着亲兵来到宥州的衙署旁,一个宅院内。
 

 这座三进大宅子原来是宥州防御使李方来的府邸,乃宥州城中排得上的宅邸,现在变成了商队的总部。
 

 商队在平定方腊的战争中,立下了不少功劳,陈绍大手一挥就赏赐下来。
 

 如今商队中,负责的是他们共同选出来的李讹移、薛飞和高老五。
 

 李讹移,是西北出了名的豪商巨贾,嗅到定难军中的商机,便早早来到这里布置。
 

 早些年,他就几乎拢断了茶马交易,先是买通沿途所有官府,控制了横山至天都山贩马信道;然后一口气以军需名义获取官茶引500道(合法运茶量),在西夏和大宋之间,攫取了无数的钱财。
 

 薛飞的外号是‘关拢财神’,以前是童贯的脏手套,负责为童贯转运粮草,和套现空饷。
 

 因为害怕被清算,陈绍和童贯切割之后,果然来投奔陈绍。微趣暁说王 更欣最哙
 

 他风光时候,为大宋提供冷锻甲供应,包揽渭州军器院90的铁料。
 

 高老五以前是做青盐买卖的,陈绍听人说起过,他这人手脚不干净。
 

 但是他有规模巨大的骆驼商队和马队,当初急需运输力,所以陈绍就没有在意,启用了他。
 

 这三个人和陈绍配合的也确实不错,帮着陈绍,度过了定难军草创初期的艰难时刻。
 

 当然,他们自己也赚的盆满钵满,陈绍觉得他们是双赢的。
 

 他们来到陈绍的地盘,也是因为在西北的话,感觉自己的安全得不到保证。毕竟从童贯抚边伐夏开始,五年间,陕西诸路一共抄家了41个豪商。
 

 抄没的资产高达2000万贯,占西北年税入65,这还不算被童贯等人私吞的。
 

 财富在权势面前,是不堪一击的,完全就是别人养的猪,肥了就宰,除非你听话而且能给童贯这些人赚钱。
 

 见到陈绍进来,商队里正在忙碌的掌盘、帮柜、市头们纷纷站起身来。
 

 陈绍点了点头,说道:“新年我要从中原收购更多的粮食,你们回去商议一下。”
 

 房中的人纷纷点头,其实这种事,陈绍只需派人来说一下就行。
 

 他亲自来一趟,大家也不敢猜测他的想法。
 

 陈绍从商会出来,突然问道:“大虎,你说这商会,是和咱们一条心么?”
 

 大虎愣了下,挠头道:“商会怎么会和咱们一条心,东家,咱们和他们也不熟啊。”
 

 陈绍哈哈一笑,“大虎啊,你说得对”
 

 其实他蛮信任商会的,觉得自己给他们赚钱的机会,他们只要老老实实,跟着自己干,钱财根本不愁。
 

 大家没有利益冲突。
 

 但是陈绍发现,自己好象低估了人性的贪婪。
 

 大虎说的没错,有些事,还真得让自己人来干才行。
 

 ——
 

 书房,陈绍一手支颐斜靠在椅子上,另一只手的手指不住敲打着扶手,听着下面王寅的汇报。
 

 王寅站在房中,继续说道:“属下自从奉命建营,一刻也不敢懈迨,暗中调查了定难军中许多的官员和衙署,只有这商队问题最多。”
 

 “办得好,有心了。”陈绍点点头。
 

 “谢节帅夸赞。”王寅笑得谦卑。
 

 他确实是查出来商队的问题,但目的也没有这么纯粹。
 

 他建营之后,野心勃勃,一心要成为陈绍的左膀右臂。
 

 那就需要扩张人手,组建严密的情报网,但是每个月拨下的钱钞就那些。
 于是他就盯上了最肥的商队。 

 有侦查权没钱怎么办?
 

 那就侦查有钱没权的。
 

 弄点钱的同时,还能办几件大案,提高自己在节帅心中的地位。
 

 “李讹移,因为能穿瀚海偷运货物,被称为‘地下沙皇’,特制压印“党项金阳纹“茶饼,黑市溢价三倍还多,从未缴税。除此之外,他还以陈粮充军需倒卖新粮,偷运战马往中原卖”
 

 “薛飞,人称‘关拢财神’,私铸含铜量仅一半的劣币,年铸量400万贯,在咱们定难军中流通。他在京兆府,长安城西市三成的商铺全是他的、渭河码头7座货栈均在其名下,修的宅子,逾王府,仿艮岳”
 

 陈绍冷笑一声,你修宅子逾越我不管,在定难军铸造劣币,已经比‘地下沙皇’李讹移还要恶劣了。
 

 王寅继续说道:“高老五有一支骆驼商队,人人穿甲,经由河西走廊与西域交易,人称是‘高氏驼铃震河西,夜避沙匪昼通关’,无人敢阻拦!”
 

 “此贼暗中贩卖人口,往中原贩卖西域婢女,往西域贩卖中原孩童;用毡毯卷裹青盐穿越关卡,属下暗中捉了他的账房,查出他仅去年,青盐一项,就逃税二十万贯!”
 

 王寅如数家珍,把这三个豪商,查的清清楚楚。
 

 商人,即使是势力再大,面对这种级别的侦查,就跟完全透明一样。
 

 两者能调动的资源,对人的威慑,不在一个档次上。你商人想要走衙门的关系,打听点衙门的消息,要从低到高一路买买买,送送送。
 

 人家衙门要查你,几个人上门一瞪眼,手下全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