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童宣帅南逃,陈大帅西征(第3页)
本以为他会拒绝,没想到唃厮啰马上兴高采烈地答应了,他真的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手底下这六千饿兵,不是他的本钱,根本就是他的累赘。
自己要穷尽办法,求这个告那个,弄点粮食来给他们吃。
否则他们百分百叛变。
周围又都是世仇,投降哪个都没有好果子吃。
其实本来他没有这么惨的,但是好死不死,他遇到了童贯。童贯约他一起进攻西夏,他瞧着大宋国力这么强盛,又素来有钱,便同意了。
谁知道,大宋根本没啥实力,完全啃不动河西,统安城一战之后,更是彻底把吐蕃这个盟友给丢弃了。
从那之后,唃厮啰的日子,就一天比一天艰难起来。
熬到今天,已经到了山穷水尽,活不下去的地步,除了每天骂骂童贯,基本毫无作为。
陈绍马上派人,将这些吐蕃人拆散,送往银夏各地。
唃厮啰如此识时务,陈绍特意写信,叫老朱给他在银州安排一个大宅子,给他个清闲的官儿做做。
他们虽然穷,但是却占据了西凉七城中的五个,因为吐蕃人实在是太多了,是西凉最大的种族。
守在凉州城中的党项人,都是李乾顺的死忠,他们没有进入贺兰山追随皇帝,也不打算背叛他,只是为了帮他守住河西第一镇。
此时看着城外那乌泱泱的大军,守将李义海已经存了死志,散尽家财打赏将士,发动全城百姓一起上城头迎敌。
陈绍陈兵于凉州城下,一个个威武的军阵肃立如山,各种攻城器械密集如林,森严凝重的杀气,笼罩着整个凉州古城。
城墙上密布着一排排箭手,矢弩遥指城下,严阵以待着。
李义海亲自登上城头,指挥作战,眼见城外一个个军容严整的战阵,他心中暗叹一声。
陛下败的不冤。
定难人马如此雄壮,确实是少有的精锐,而且甲胄鲜明,个个士气旺盛,一看就是满军饷、常操练、严军纪的精锐之师。
凉州城,多半是守不住了,李义海握紧了肋下的弯刀,眼中一片杀意…
今日便一死,报答陛下知遇之恩。
陈绍在后军,亲自下令攻城。
这是河西第一战,双方又是不死不休的死敌,必须给河西群雄,展示一下自己的实力。
然后严厉处置城中的党项残部,让其他人在面对自己的时候,掂量一下顽抗到底的下场。
这一场仗太重要了,若是能打的漂亮,接下来会轻松很多。
陈绍勒马而立,腰板儿挺得笔直,傲然地看着城廓宽广,但城墙和护城壕并不算十分险峻的凉州城。
越接近大漠草原深处,城池建筑的越简单,大漠草原上的汉子,更习惯策骏马,挎良弓,沙场弛骋,挥刀杀敌,而不惯城池攻防战。
然而眼下,他在攻打凉州之前,已经做足了功夫,内政、外交、战略储备、战术演练,不管是野战还是城战,他都有把握立于不败之地。
陈绍的面孔上,一脸凝重,即使是有绝对的把握,他对战争也从不敢掉以轻心。
这东西在他心中,重比山岳,因为一场战争的胜负,往往关乎着几十万人的生死荣辱。
以弱搦强时候,要破釜沉舟,向死而生;
以强击弱时候,也得狮子搏兔,谨慎小心。
陈绍举起手臂,向前方的凉州城遥遥一指,顿时令旗挥舞,鼓角声大作。
峙如山岳的大军倾刻间开始行动。
一个个庞大的军队整齐地向前涌动,就象一潮水,士兵们喊着齐刷刷的口号,推动各种攻城器械向凉州城挺进,隆隆车轮声中,一辆辆巨大的新型抛石车、攻城战车、攻城云梯、撞城车,就象一个个张牙舞爪的巨人。
陈绍手底下,集合了宋、辽、夏三国的匠人,彼此互通心得,研制出不少的攻城器械来。
最先发动的,是弩战。大宋的弩箭虽然冠绝天下,但是很多技术,都是西夏人发明的。
只是受限于国力,无法大规模制造,而且西夏多骑兵,弩床笨重,更适合步卒。
西夏一品弓将无数的利箭,在城头党项人的射程之外,就将乌云般的利矢射上城头,床弩发出令耳膜破裂般的疾劲呼啸,把一支支小儿手臂粗细的踏弩箭深深射入凉州城墙。
然后投石机便开始发动,没有看见传统的抛石机抛一块石头就要几百号人拖着绳索来回奔跑的场面,就看见一块块沉重庞大的石块被高高地抛出,在恐怖的呼啸声中,远远飞过空中,重重地砸落到城头上,砸起一蓬尘土,砸下一地血肉。
陈绍这一战,要的就是立威,所以一上来就没有藏私,而是火力全开。
这些不出不穷的新式武器,很多也是第一次实战,但是威力惊人,效果极好。
对凉州城头进行了压制性的打击,很多西夏士兵猝不及防,脑浆迸裂,骨断筋折者彼彼皆是,士兵们匆忙避入藏兵洞,有些来不及逃离的,就蹲在箭垛碟墙下,心惊胆战地看着漫天石雨,不可抵挡地在城头倾泻。
西夏统治这么多年,对其他部族的压制和剥削,随着这几年宋夏之战,愈发地酷烈。
打西夏人时候,陈绍手底下这些人从不手软。
“嗵嗵嗵…”
战鼓声响起,城中的西夏士兵知道定难军已结束了远攻,开始攻城了,他们匆忙自掩蔽处钻出来,只见整个城头已面目全非,许多地方被砸得已没了城头的模样。
但是他们来不及细看,便抽出一枝枝羽箭,迅速向城下还击起来。
党项人善射,箭矢又准又快。
攻城士兵举盾,在攻城车的庇护下向前挺进,一俟进入箭程之内,徐动如林的队伍便立刻成了奔涌的潮水,他们举着大木盾,一面抵挡着如雨的箭矢,一面飞快地向前挺进,不断有人倒下,鲜血浸润的沙海绿洲,但是没有人去多看一眼。
攻城战,向来惨烈,尤其是攻城的一方。
为什么很多名将,在攻下城池之后,都会让手下屠城放纵。
就是因为攻城时候太压抑了,积蓄的怒气需要释放。
比这更惨烈的城池攻防战,陈绍也已看过了,但每一次他都做不到心硬如铁。
他此时强迫自己不去想别的,专注于战场,至于什么悲天悯人之心,此时并不适合在这里出现。
长痛不如短痛,要想长治久安,就必须有所牺牲。
这一仗打好了,接下来或许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
因为要想不战而屈人之兵,首先要拥有令敌人只会感到绝望,连一战的勇气都会丧失的强大武力,现在,就是他展示武力的时候。
和定难军为敌,就要面对这样的打击。
西夏人为了他们的皇帝和王朝,可以选择殉国,其他几个甘、肃、瓜、沙,就好好想想,是不是要和自己对抗到底了。
血战三天,昼夜不停地攻城之战,终于落下帷幕。
定难军杀入凉州城,将西夏残党馀孽屠杀殆尽。
陈绍犒赏三军,重赏有功之人,抚恤战死将士,在西凉府整顿修整,七天之后再次出发。
自从1028年李元昊突袭甘州回鹘,灭其政权,甘州就由西夏政权牢固控制,是河西走廊的内核枢钮,行政隶属西夏“甘州甘肃监军司”。
当地主体民族为回鹘人,但政治军事权由党项人掌控。
原本也应该是场恶战,但是见识了西凉府一战,“甘州军司”下令,全员撤退至贺兰山,准备去投奔皇帝李乾顺。
其实李乾顺正被韩世忠猛攻,他们此去,可能正好撞到枪口上。
出了甘州城之后,只有一小部分,随着甘州军司去投奔李乾顺。
大部分人,都选择了陆续逃离,钻到祁连山南及沙州边缘,等待着投降陈绍。
他们是回鹘人,被党项人征服,没道理给他们卖命。
这么多年,党项人也不是施行仁政的主人,而是残暴不堪,酷烈手段来统治此地。
陈绍铁血攻打西凉府的好处,立竿见影,兵不血刃地拿下了甘州城。
陈绍安抚了城中的回鹘、吐蕃和汉人,又在城中组建了一支回鹘兵马,总共一万人,准备跟随定难大军一起西征。
这次他没有马上出发,而是等待兴庆府派官员来接手此地,免得自己走后,这里的回鹘人趁机自立。
西夏虽然把他们征服,但是并没有打散他们的部落制度,部落首领要是有野心,还是很危险的。
把一个空城留下,绝对不是好事,属于是挑战这些首领的野心了。
其实李乾顺,已经开始在这里推行汉化,打散部落制度了。
只是被陈绍给打断了,他的汉化进行到一半,陈绍就骑脸兴灵平原,让他无法集中力量改革。
城中的回鹘人,约占七成,大部分在黑河流域绿洲种地。
还有一些,掌控丝绸之路中段贸易,转运西域玉石、香料。
还有一成的吐蕃人,在祁连山麓牧场游牧,这些人陈绍没打算动。
陈绍如今大军驻扎,先是征调了一万战兵,然后让商队来收拢此间商人。
种地的那些,则迁移至银夏、兴灵,将他们拆分。
在部落中,给首领们种地的回鹘人,听说迁移之后,可以分到自己的土地,全都跃跃欲试。
首领们虽然不乐意,但是面对陈绍的兵马,他们也不敢反抗。
其实他们如此胆小软弱,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李乾顺事先已经做好了铺垫,把那些刺头全宰了。
本来若是没有陈绍突然出现,今年他差不多也把甘、肃两州给汉化了。
陈绍完全是摘了他的桃子。
甘州城外,陈绍骑在马背上,笑呵呵地对即将出发的人说道:“你们尽管放心,本帅已在黄河两岸开辟了大片沃土,西域古道平定之后,草原上会安静下来,农耕、畜牧,都需要大量的人手,商路通畅,渐尔兴旺之后,客栈酒家等等也需要大量人手,而戍疆守土,需要大量的本地青壮,这样一来,劳力十分匮乏。”
“你们去了之后,那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回鹘人们将信将疑,带着期盼和不安,踏上了东进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