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一向东来一向西,大辽亡矣(第2页)
山风掠过,卷起战马颈项上长长的鬃毛。
银可术一声令下,女真骑士正源源不绝的从山上涌出,每个人都在举刀欢呼。
这不到四百骑女真骑士,已经是这次南犯之军的所有前锋部队了,其他人马还跟着宗翰,堵在古北口以北。
单单这四百骑,已经能在幽燕边地造成巨大的震动,更不用说古北口被打通之后,后续宗翰大军的部队会源源而来。
虽然大宋的军队撤到了河间,但是没有一个辽人去追杀,甚至来不及去收复涿州和易州,反而让这两城池,依然掌握在常胜军手里。
因为他们实在是来不及了。
宗翰时机把握的很准
他选择在这个时候,放弃了女真上层全部都追逐的击杀天祚帝耶律延禧的泼天功劳,而是选择南下。
他要用自己的战绩,将南边的情况带回去,让自己的族人知道南下的好处。
女真骑兵的冲撞力,名不虚传,前面的辽军都已经被他们喊得有些懦了,此时更是提不起勇气来血战。
眼看前军一冲就溃,几十个骑兵已经被砍翻,即将重演这场辽金之战无数次出现的局面。
萧干突然怒吼一声,咬了咬牙:“随我杀敌!”
此语一出,所有人都静默无声,只是看着六部奚王,四军都统
眼见他真的冲在前面,奚人儿郎彻底疯了,就算是死,能陪着萧大王一起死,还怕什么?
辽军见萧干的中军帅旗,象是个一簇利箭般,朝着女真鞑子冲去。
瞬时间人心士气大震,一些中层武将,开始声嘶力竭的高呼:“追随萧大王死战!”
这时候,那些原本已经快被吓破胆的辽兵,胸口血气翻涌,纷纷扯缰认镫,挥舞兵刃呼喊应和:“俺们回去!俺们和萧大王死也要死在一处!”
四百馀骑战马组成的行军纵列,其实气势相当惊人,更不用说这支人马还是战力极高的女真骑兵。
他们从高处冲下来,势不可挡,但是原本已经溃散的辽狗,突然地振奋起来,倒是出乎银术可得意料。
很快,他就发现了原因,于是指挥着手下女真儿郎,直扑萧干。
虽然不知道是哪个辽将如此勇猛有种,但是他也没看在眼里。+j-i/n·c?h_e.n^g*h,b·g\c′.\c*o^m!银术可万万没想到,这里会是萧干,因为此人已经是北辽朝廷第一人了。
那些辽兵奋起之后,依然不是女真兵的对手。
只是这番可能要损失百十个女真儿郎了!
双方开始对冲、拼杀,女真人杀红了眼睛,完全没有一丝丝退缩的意思。
虽然他们人数少,但却反过来压着辽人打。
银术可知道,这伙辽人的振奋是来自那中军帅旗,那就斩了中军帅旗,估计是条大鱼!
萧干骼膊已经负伤,他的勇猛激励了辽兵,但是也把自己置于险地。
若非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他本不需要如此的,一国统帅的命,可太金贵了,实不能拿来行险。
周围的辽兵拼了命,也无法阻止女真人冲撞扑阵,只能是在两侧,看着那女真鞑子,如同箭头一般,直插萧大王的所在。
就在此时。
从燕京城方向,突然出现了一支人马。约有八百馀骑,旗号鲜明,盔明甲亮,锋刃如林,正气势汹汹的朝北疾驰!
马蹄声如雷轰鸣,这伙人即将添加战场。
银术可自然也瞧见了,猛的大呼出声:“辽狗增兵了,撤!”
女真人闻言杀来一道口子,从侧面突围而出,辽人根本无可奈何。
这群人说来就来,说走就走,一如几百年前,张辽在北境战场上一样,他们的敌人只能徒呼奈何。
辽兵这边,则是拼命的瞪大了眼睛,看着这支军马从天边出现,向着自己里面而来!
为首的都是熟悉的旗帜,他们都曾一起并肩作战。
萧干身后的亲卫喉咙里发出格格的声音,似乎想说什么,更多的可能是想欢呼出声,可走到了最后,发出来的只是不成语调的呜咽。
得救了,萧大王得救了!
他们都认得出,来的是大石林牙的旗号,大石林牙接应人马来了。
虽然彼此有嫌隙,互相差点刀兵相见,但知道他们在苦战,大石林牙还是来援他们了!
在他心中辽国才是第一位的!
萧干神色平静的回身,扯过自己坐骑缰绳翻身上马,居然还能好整以暇的掸掸衣服上的灰尘,自己先嘀咕一句:“总算来了!”
人群中散开一条道路,耶律大石骑着马缓缓走进。
两人目光对视了一眼,没有丝毫喜色。
今日只是女真的一个前锋部队
他们两人之力,也无法留住,甚至不敢去追。
女真人回马射箭的本事天下一绝,贸然追击,不知道又要死多少人。
大辽如今,总共剩不下多少人马了。
萧干叹了口气,伸着骼膊,任由手下亲兵给他缠着伤口止血,“回城吧,从长计议”
——
萧干出战,与女真前锋相遇,杀敌一百,却损失了五百人。
然后即使是这样的战绩,已经是难得的捷报了。
回城之后,甚至受到了百姓们的欢呼欢迎,只是耶律大石和萧干,都有些意兴阑姗。
对他们而言,打退女真先锋,还是在兵力几倍于敌的情况下,依然无法彻底绞杀这支女真兵。
那未来的出路在何方?
女真大军赶到之后,燕京还能守几天?
燕京自古为雄城,幽燕虎踞龙盘。
依燕山而枕渤海,向北是农耕民族守卫着华夏大地的门户。向南又是居高建聆虎视河北中原的形胜之地。
周围华北平原出产丰富,足够养活争霸天下的兵马,自秦汉之后,这里就是关东要隘。
唐时安禄山,据此足可播乱天下,而且在河北人眼中,安禄山恐怕不是什么反派人物,而是一个真正的天降猛男。
毕竟从安禄山之后,河北就不再受大唐管制了,你可以说安史之乱是唐朝赢了,但是他们真的没有再收复河北。
而随着石敬瑭献地,契丹入寇,据此汉家土地之后,就在中原王朝头上整整压了二百年!
这燕京城,以及幽燕之地,乃是天下险要之地,为宋人所魂萦梦牵几二百年,开国以来,十万健儿埋骨无定河边,也只是在高粱河下远远的看了一眼燕京高大的城墙!
高粱河一败之后,再来就是童贯的伐辽大军了,历史给了他机会,但是很可惜,大宋和童贯又没把握住。
当年契丹以此为南京道,设南面官。几乎以这一道形胜之地,就足以压迫宋人八代皇帝,近二百年的时间!
可是到了这个时候,契丹王气,似乎就在斯时渐渐耗散殆尽,纵有英雄如耶律大石和萧干,也难追回这错过的气数。
就如同大宋,永远也没有收复这幽燕之地一样,不是他们没有英雄,也不是他们没有实力,甚至运气都有,李处温父子已经把燕京城拱手相让了,只是大宋没有这个气数,没这个命!
辽人经营燕京城百馀年了,原本就是雄城,为了防备大宋来侵,又加固了几次。
城高池深,灰黑色的城墙延出去很多。这里的人崇佛,城内外林寺庙林立。
寺庙掩映间,城外四下都是大片大片的抛荒田地,如此沃土之土,此时却少有人耕作,但还是有稀稀拉拉的青麦苗,藏在雪下。
不知道种地的人,是冒着怎么样的风险,才摸黑来这里播种的,毕竟此地是战火不断。
宋人入城时候,本以为是王师,结果是一群索命的恶鬼。
相对于耶律大石和萧干这种,心怀天下的枭雄来说,燕地百姓何其苦也
城墙之下,附廓的难民棚子乱糟糟的好大一片,几乎将城墙周围都已经铺满。
都知道女真鞑子来了,周围的百姓,谁还敢待在城外。
也就只有燕京那高高的城墙,能给他们一点安全感了,但是城中却不敢把他们全放进来。
因为燕京的存粮有限,被宋人一祸害,更是所剩无几。
太多人涌进来的话,是赈济还是不管?
辽时燕京十一门,此时四下满满的都是守卫,一个个都是如临大敌的模样,神色严肃的只是把守着燕京出入道路。
十一门已经有九门堵塞,只有两门犹自开启。宽阔的城门信道上空荡荡的,只是偶尔有传骑飞驰而过。
城墙仍然是那样的高大,城头守军的军容仍然是那样严整,不曾稍减半点威风。
城头守具如狼牙拍,那层层利刃同样散发着森寒的光芒。
可是这座雄城,却总让人觉的宛若死城,再没有半点生气,似乎随时,就会崩溃坍塌!
耶律大石和萧干,在回城的路上,就有了争吵。
具体的事,亲眼见证者都闭口不谈,其他人更是无从知晓。
但是这两个人不和,已经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了。
耶律大石此番,救下了萧干,依然无法改变两边根深蒂固的矛盾。
这是无解的,因为一个是全心为了契丹,而另一个,则有意恢复奚国。
萧干在城外布置防御的时候,突然听到一个消息,耶律大石进城之后,竟然带兵强闯大牢,将李处温父子提了出来。
在闹市口,把李处温父子给凌迟了。
他马上就入城,契丹骑兵们被萧干留置城外,只是勒马路旁,或神色复杂地、或呆呆地看着大队奚人骑士在萧干率领下如龙一般入城而去。
因为萧干大权在握,他有权力调动辽国所有兵马,太后萧普贤女站在他这边。
听着城中传出的隐隐惊呼响动,萧干一到,立至大石林牙府上。
城中传出的消息,大石林牙正在高卧,听到传来的消息,麾下家将亲兵,纷纷拔刃,要和萧干决一死战。
他们已经自行决定,掩护大石林牙越出城外,调动忠心的契丹兵马反制萧干。
女真人即将来的时候,两大柱石好象要火拼起来,如何不叫人绝望。
耶律大石的府上,底下人群情汹涌,坐在大堂的耶律大石却只是微笑,抬手制止手下人马:
“萧大王此行,早在某预料当中,就知道他会按捺不住!俺总是想,此时萧大王难道看不出,俺要揽权,是为了给大辽延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