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河北义军(第2页)
此刻正是黄昏之际,灵武军大营中炊烟四起,还有大群大群战马被辅兵们牵着,带到岚水边上去饮马消汗洗刷。
西北军的战马确实多,不管是这里的灵武军团,还是云内诸州的银夏兵马,几乎都有马。
他们拥有不弱于草原游牧异族的机动能力,可以转进如风,迅速地奔袭。
听说打下大同城池的那群骑兵,平日里还有专门的人骑着驮马,给他们看管盔甲。
奔袭时候快马轻裘,临敌之前,再披上重甲,就这么一路杀到了大同府。
王禀走了,带走了几乎所有的兵马,只剩下太原本身的厢军。
张孝纯知道,自己今后要仰仗陈绍的鼻息了。
好在他的心思,好像一直也没有落在太原上。
他看了一眼身边的河东转运使——李邺,说道:“他们这粮食转运、军需供应,可比你称职多了。”
李邺叹了口气,没有说话,人家的驮马比整个太原都多了百倍千倍,这如何能比。
“这些兵马一看,也像是精锐。”
陈绍此时身份特殊,他一人之身,就代表着定难军。所以能在他身边护驾的自然都是精锐之师。
事实上,这些人,也是李邺见过待遇最好的将士,待遇都是一流的。
精米白面日常供应不必说了,还时常有菜蔬,每日一肉更是少不得。
他经常瞧见,灵武营的将士,手里拿着一根肉干条在那啃。
这些大部分都是从河西那边晒制的,拿着轻便,易于携带。
除此日常吃喝供应之外,灵武营中总有锅灶十二个时辰都生着火,里面熬着的都是上好热汤。
巡骑哨探自前返回,什么时候都能有热热的汤水下肚,来为他们补充些热量。
如此优越的供应,背后自然是有庞大的后勤体系支撑。
从太原府往西,途径陕西路,随处可见那护商队在走动行军。
李邺听人说起过,这护商队在西域霸道的很,被称为灭国商队。
本来李邺和张孝纯都嗤之以鼻,可亲眼见过之后,才知道传闻多半不虚。
突然,几个太原高官在观瞧灵武军营的时候,一小队人马朝着太原城奔来。
吓得城头官员纷纷色变,好在这些人,也不是来扑城的。
他们开始在墙壁上张贴一些公文。
张孝纯马上指使手下,下去偷偷撕一张上来。
不一会,衙役拿着一张纸上来,张孝纯赶紧接过来,一看之下竟然是鼓励河东百姓,前去云中府定居的。
待遇十分丰厚,无论是谁,去了就有地种。只要是种上两年,那地就是你的了。
而最让张孝纯害怕的,是城中百姓聚在一起,讨论着这公文的内容,竟然有很多人跃跃欲试。
这还是相对来说,过得不错的太原百姓。
在周围的郡县,岂不是更多生活不如意之人,愿意去冒险换个活法。
张孝纯脸色灰白,这是要釜底抽薪了,要是河东民力丢失严重,自己这个河东经略安抚使、太原府知府绝对的难辞其咎。
——
河北磁州,道路上烟尘漫天。
宋军旗号飞扬,金鼓喧天,正以壮盛军势,向北而进。
马背上,一个老头身材很高,但却干瘦,面庞有些发黑,长须白发。
他正是奉命前来抗金的宗泽。
此时完颜宗望大军肆虐,河北局势紧张,很多朝廷派来的地方官大多借故不到任。
惟有他在受命当日就独自骑马上路,随从的只有十几名老弱士卒。
而磁州经过金军蹂躏之后,百姓逃亡,仓库空虚。
宗泽到达之后,修缮城墙,疏浚隍池,整治器械,招募义勇,开始作固守不动的打算。又上奏说:“邢、洛、磁、越、相五州各屯精兵二万人,敌进攻一郡,则其余四郡都应援,这样一郡的兵力经常保有十万人。
朝廷难得听到捷报,当即表示称赞,任命宗泽为河北义兵都总管。
宗泽趁机提出要甲胄军械,但是朝廷这次却没有很快答复,而是如石沉大海般没有了消息。
大宋有丰厚的资源,海量的甲胄军械,造价昂贵的各色床弩强弩,各种各样名目的军中器物,全都藏在汴梁周围,那些武库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