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惊天疏,一封寄与巡盐使(第2页)
一篇策论,如泰山压顶;一封附言,如春风拂面。
刚柔并济,方为王道。
两日后,梨香院。
薛宝钗看着面前桌案上,那两封封得严严实实的信,一颗心,依旧跳得厉害。
贾环并没有亲自前来,而是让钱槐将信送了过来。
钱槐只带了一句话:“我家三爷说,此二信,与林姑娘那封家信,须在同一日,由最快的信路,递到扬州林大人手中。迟则生变。”
“我知道了。”
薛宝钗对着钱槐,竟也用上了几分敬称,“你回去告诉三爷,此事,我必当亲自督办,万无一失。”
待钱槐走后,宝钗立刻唤来了莺儿,以及薛家商号在京城的一位心腹大掌柜。
“即刻启用‘八百里加急’的商路信使。”
宝钗的声音,沉静而决绝,“将这两封信,还有潇湘馆那边即将送来的林姑娘的信,三信同发。?秒!彰?踕/暁!税\枉^ ·无,错?内*容.告诉信使,不惜一切代价,马匹累死在路上,人也不能停!五日之内,必须送到扬州巡盐御史府!”
“姑娘放心!”
大掌柜躬身领命,他知道,这三封信,关系着薛家满门的生死存亡。
看着大掌柜匆匆离去的背影,薛宝钗走到窗前,望着那湛蓝如洗的天空,缓缓地,吐出了一口浊气。
棋子,已经落下。
棋手,已经入局。
现在,只等那个远在千里之外的执棋之人,做出他的选择了。
信件离京的第三天,贾府,梦坡斋。
贾政将自己关在书房里,已经整整一个上午了。
他的面前,没有公文,也没有圣贤书。
只有一张小小的、被人抄录下来的诗稿正是贾环那首《咏雪》。
“来年遍地新桃李,不见当年旧时奴!”
他反复念着这最后两句,眉心拧成了一个疙瘩。
那张古板严肃的脸上,神情变幻不定,有震惊,有欣赏,有疑惑,但更多的,是一种他自己都说不清楚的……
不安。
这首诗,他从家学清客的口中听到时,第一反应,是震怒!
好个孽障!
竟敢写出如此大逆不道之言!
什么叫“换旧都”?
什么叫“旧时奴”?
他这是想造反吗?
可当他将整首诗细细品味下来,那股怒气,却又被一种更强烈的震撼所取代。
这诗中的气魄,这诗中的格局,这“欲与天公试比高”的雄心……
竟让他这个自诩饱读诗书的人,都感到一阵阵的心惊肉跳。
这真的是他那个七八岁的儿子,能写出来的诗?
他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看错了这个儿子。
他想起贾环背诵《百家姓》时的从容,想起他在厨房立威时的冷静,想起他叩门求学时的恳切……
一桩桩一件件,都透着一股与年龄不符的妖异。
“老爷,三爷在外面候着了。”
长随在门外轻声禀报。
“让他滚进来!”
贾政沉声喝道。
贾环走进书房,依旧是那副平静无波的模样,对着贾政,行了一个标准的叩首礼:“儿子贾环,给父亲请安。”
“哼!”
贾政从鼻子里重重地哼了一声,将那张诗稿,扔到贾环的面前,声音冰冷地质问:“这首诗,是你做的?”
“回父亲,是儿子拙作。”
贾环坦然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