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金殿呈血书,天子动疑云

 大明宫,含元殿。_萝/拉~晓+税′ `冕¨费?阅.黩·

 香炉里燃着上等的龙涎香,紫色的烟气袅袅升腾,在雕梁画栋间盘旋。

 百官身着朝服,垂首肃立,偌大的金殿之上,除了御座旁内侍监总管李德福那略显尖细的嗓音在宣读着各地的奏报,再无半点杂声。

 龙椅之上,端坐着当今天子。

 他年近五旬,面容清癯,一双眸子却不似寻常帝王那般威严外露,而是深邃如渊,仿佛能洞悉人心。

 他一手捻着腕上的沉香木佛珠,一手有一搭没一搭地敲击着龙椅扶手,神情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倦怠。

 听着那些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陈词滥调,他早已厌烦。

 他知道,在这座金碧辉煌的宫殿之下,在这片看似四海升平的疆土之上,潜藏着多少的贪腐、多少的罪恶。

 就在此时,都察院左都御史,年过花甲的刘正风,手持象牙笏板,从队列中走了出来。

 他乃是前国子监祭酒李守中的得意门生,是京城清流一派的领袖,为人刚正不阿,素有风骨。

 “臣,都察院刘正风,有本启奏。”

 天子的手指,停住了。

 他缓缓睁开眼,看向刘正风,淡淡地道:“刘爱卿,讲。”

 “臣,受江南百名商贾联名之托,呈上一份血泪陈情,恳请圣上御览!”

 刘正风的声音,苍老却洪亮,在金殿之上,嗡嗡作响。

 “哦?”

 天子来了兴致。

 寻常奏疏,都是官员所上。

 由商贾联名,而且是通过都察院的清流领袖上呈,这本身就透着一股不寻常的味道。

 “呈上来。”

 李德福连忙走下丹陛,从刘正风手中接过那份厚厚的奏疏,恭敬地呈到了御案之上。

 天子展开奏疏,只扫了一眼,那双深邃的眸子,便微微一缩。·x\4/0\0?t!x·t*.?c`o,m′

 奏疏的开篇,并非喊冤,而是……

 认罪!

 “……罪臣等,世受皇恩,于江南经营些许薄业,然近年来,沿海倭寇猖獗,海防废弛,罪臣等为求自保,时有与倭寇虚与委蛇,破财消灾之举,此乃通敌之嫌,罪臣等万死……”

 金殿之上,百官哗然!

 一群商人,竟敢在朝堂之上,自认“通敌”?

 这是疯了吗?

 天子的脸上,却看不出喜怒。

 他继续往下看。

 当他看到奏疏中,将矛头直指两淮盐运使甄应嘉,痛陈其玩忽职守,纵容包庇,甚至可能与倭寇有染,以致江南商路凋敝,民不聊生之时,他的眼神,变得冰冷。

 而当他看到奏疏的最后,那石破天惊的提议时,饶是这位见惯了大风大浪的帝王,也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

 “……罪臣等,感念圣恩浩荡,不忍坐视江南沦于贼手,愿倾尽家财,成立‘靖海公估’,每年,向国库捐纳纹银三百万两,以充军资,协助天兵,清剿倭寇!只求圣上,能派下雷霆之师,斩酷吏,除国贼,还我江南一片朗朗乾坤!罪臣等,翘首以盼,死而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