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空祖产,资本家小姐遇上活阎王青妩叠翠
第261章 归国华侨
关于“李爱华”真容的议论尚未完全平息,一项更为紧要、机密等级更高的任务已然展开。
军港码头,泊位旁几艘略显陈旧的客轮正缓缓靠岸。
缆绳抛下,沉重的跳板搭上码头边缘,发出沉闷的响声。
码头上,军绿色的吉普车一字排开,气氛庄重而肃穆。
建设兵团的最高领导,政委张建国。
张建国年约五十,面容敦厚如同老农,但那双沉稳的眼睛透着历经风雨的智慧,是兵团上下信赖的主心骨。
旁边站着建设兵团的团长李奋斗,四十六七岁,身材精干。
李奋斗皮肤是长期在烈日下劳作沉淀下的古铜色,手掌粗糙有力。
他们正与驻军师长萧战、特战营指导员王卫国、以及特战营营长傅战霆并肩而立。
几人的目光,共同投向那即将踏上海岛的归国游子。
这是一批响应祖国号召,毅然放弃海外相对优渥的生活,跨越重洋回归参与建设的华侨。
他们的到来,属于高度机密,却也承载着沉甸甸的希望。
尤其在橡胶、矿产等战略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
这批携带专业知识、技能和资金,甚至可能关乎国运的人才,其意义不言而喻。
萧战师长面容严肃,声音压得很低,却字字千钧地对张建国政委说:
“老张,这批‘宝贝疙瘩’,我可就完完整整交到你们兵团手里了。”
“以后,他们的安全、生活、工作,一样都不能出岔子!”
“他们是华国的财富,更是未来的火种。”
张建国郑重点头,目光坚定。
“师长放心,兵团就是他们的新家,再苦再难,我们也一定把同志们安排好。”
“让他们人尽其才,安心建设!”
傅战霆站在稍后一步的位置,身姿挺拔如松。
那双锐利如鹰隼的眼睛,已然如同最精密的雷达,开始不动声色地扫视着缓缓靠岸的客轮甲板上隐约晃动的人影。
昨晚,萧战师长临时召开的机密会议内容还在他脑中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