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2章 倒春寒(第2页)
破题,便要立论高远,才能抓住主考官的眼球。
心中打好了腹稿,何明风提笔蘸墨。
开始写下破题的论点。
“刑赏者,治之具;教化者,治之本。”
“然器与道非截然两分,相辅相成,犹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偏废则覆坠,兼用则通达。_零.点!墈,书` ?勉-沸+粤_黩*”
他想试着把二者关系提升到“道器相辅”的哲学高度来写这道论。
接着便是深刻阐述二者相辅的关系。
首先是刑赏寓教化。
“刑非徒惩恶也,所以儆愚顽、明是非,使民知所畏而不犯,是刑中亦有教也。”
“赏非徒劝善也,所以旌贤良、树风尚,使民知所慕而向化,是赏中亦有教也。”
……
何明风最开始就先指出刑赏本身就有教育功能。
然而教化需依托。
“教化虽隆,若无刑赏以齐其末,则奸宄之徒或存侥幸,善良之众或受侵欺,教化亦徒托空言耳。”
接着强调,教化的实现需要刑赏作为保障。
重要的是刑赏的时机与侧重。
“承平之日,教化宜弘,刑赏宜简;乱萌之初,教化宜急,刑赏宜明;祸乱既成,则刑赏宜断,教化宜缓。”
“因时制宜,各有侧重,斯为善治。”
对于刑赏要有动态的治理观,因时施策性。
何明风的后文洋洋洒洒。
地方官员若是一味严刑峻法,就会导致民怨。
若是空谈教化,纵容奸恶,就会致使法纪荡然。
好的官员应善于运用刑赏来推动教化,然后通过教化来减少刑赏的使用。
何明风的此论并不将刑赏与教化对立,而是深刻阐述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将其视为一
个动态调整的系统,提出“因时制宜”的治理策略。
始终围绕如何达成有效治理展开,而非空谈道德文章。
等这篇文章写完,第二场的第一日己经过去了大半。
简单地吃了些东西之后,何明风继续看向后面的题目。
后面是判题和诏、诰、表内科一道。
何明风己经把《大盛律》背诵得滚瓜烂熟了。
但是超出律例的一些题目,还需要结合实际来做判断。
例如,判题中有一道民间田产纠纷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