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3章 非轮回至强者不可敌(第2页)

 

孙中山《人格救国》:“近来科学中的进化论家说,人类是由极简单的动物,慢慢变成复杂的动物……

 

所以人的本源便是动物。”

 

第三,就是根本。

 

3.根本。

 

指事物的最重要方面。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情采》:“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

 

唐·杜甫《信行远修水筒》诗:“秉心识本源,於事少凝滞。”

 

宋叶适《科举》:“四患不除,而朝廷於人才之本源,戕贼斲丧,不复长育,则宜其不足於用也。”

 

宋·陆游《读》诗:“正尔分章句,谁欤达本源?”

 

清·恽敬《书后》二:“此皆议论之时,枝叶波流偶然相及,非为学之本源。”

 

廖仲恺《国民的努力》:“必须先从本源着手,把政治上的障碍物扫清,这是我们应努力的第一着。”

 

若是哲学方面,本源,“本原”、“本元”:指世界的来源和存在的根据。

 

希腊文原义是开始,又译为始基。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存在物都由本源构成,一切存在物最初都从其中产生,最后又复归为它。

 

古希腊米利都学派首先提出和探讨了世界本原这个重要的哲学问题,开创了哲学本体论的研究。

 

后来希腊哲学家围绕这一问题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一部分哲学家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物质性的元素,如水、火、气,以及原子,另一部分哲学家认为本原是抽象的原则,如毕达哥拉学派认为是数,爱利亚学派认为是存在等。

 

本源一词为以后西方哲学家所沿用,和哲学基本问题相联系。

 

主张世界只有一种本原的称为一元论,认为世界本原是物质的,即是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本原是精神的,即是唯心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有物质和精神两种互不依赖、彼此独立的本原的称为二元论。

 

恩培多克勒他首次把二分法引入了本原理论,即运动的本原不是一个,而是彼此相对的两个。

 

留基波和德谟克里认为,充实和空虚,即存在和非存在才是事物的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