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刘彻“圈钱”(第3页)

刘邦并不在意吕雉的嘲讽,笑道:"还是不用麻烦娥姁了,儿孙自有儿孙福,而且成者为王败者寇,他们自己没本事,关乃公屁事。"

刘邦明白吕雉为什么这么大怨气,毕竟这些只是他的子孙,不是娥姁的子孙。

自己还是应该要安抚安抚,不然要是哪天自己去了,娥姁真的气不过,让他也来个断子绝孙,那就完了,虽然刘恒这一脉不会有事,但其他的儿子可就说不定了,历史上娥姁又不是没这么做过,虽然他对这些子孙也并不是那么在意,但好歹是他子孙,帮忙说一两句话,也是应该的。

汉武帝时期的大臣们都一脸惊愕的看着自家陛下,这也太不要脸了,明明给买官的人说免徭役,等收到钱了,政策说改就改,难怪后世人说陛下干的最多的是明抢,这简直是比强盗还强盗。

刘彻听完这些政策,脸上不自觉的露出了满意的神色,看来这些是自己之后想出来的政策,不错不错,至于天下人怎么看,关他什么事,只要政策有用就行,那些名声又不能当钱用,而且就算他们有意见,他们敢对自己说什么嘛。

唐朝

不少商人看到汉武帝这一连串的组合政策,脸色都青一阵紫一阵,幸好他们不是汉武帝时期的商人,这简直是把人往死里逼,这汉武帝也太不讲理了,商人有钱也是他们辛苦挣的,凭什么这么对待他们。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的陛下,已经有了要借鉴汉武帝政策的想法了。

宋朝

宋仁宗对于汉武帝的这些政策并不怎么看好,他觉得什么政策都要有个度,这么打压商人和百姓,国家能有钱才怪。

想想在大宋,对商人限制稍微宽松些,就能创造出这么多的财富。

范仲淹最看不上的就是卖官鬻爵,如果官员职位由金钱衡量,时间久了,贤才之士将会被排除在外,朝政定当腐败,到时离亡国还远吗。

明朝

朱元璋一脸可惜的说道:“可惜有些政策用过就不好用了,那些人又不是傻子,会乖乖的次次上当。”

朱元璋其实觉得汉武帝的有些财政方面的政策蛮好的,但是后续影响太大了,而且那些商人世家也不是傻子,会没有一点防备。

而且不是每个皇帝都是汉武帝,能这么压榨人后还能稳住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