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封关,政策(第3页)
李源硕补充道:“不过秦始皇的政策也给了我们警示,文化整合需要平衡“效率”与“包容”,强制速成往往伴随高风险。”
扶苏听着俩人各自的见解,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秦朝
嬴政听完素素的讲解不由的点了点头,当然素素说的行同伦的事情,他也知道其中的弊端,但即使知道这个弊端,他也不能把这个弊端消除,他既然创造了皇帝这个制度,就不可能让百姓像后世那样有这么多的思想。
即使有天幕的出现,使百姓知道了很多思想,但是他相信,大部分人还是会更重视吃饱穿暖问题,至于思想,这种在没有吃饱之前对百姓来说都是一种奢侈的事情。
现在他能做的就是像汉武帝那样实行外儒内法的思想政策,稳住大部分的百姓即可。
汉朝
刘邦听到李源硕拿自己的政策举例,撇撇嘴道:“乃公要是有其他办法,至于用这个吗。”
至于那“七国之乱”,那只能说明引起“七国之乱”是自己那孙子本事不够,关他屁事。
他都这么辛苦的给他们打下这么大一片江山了,还想要什么事情都靠祖宗处理好啊,做白日梦都梦不到这么美的事。
刘启连打了几个喷嚏,摸了摸鼻子,无奈的看着天幕,这“七国之乱”确实是他着急了,但最后没有翻船不是吗,而且还大大的削弱了诸侯们的势力。
宋朝
苏轼看着那一条美食街,不由的咽了咽口水,呢喃道:“这琼州居然有这么多好吃的东西!”
苏轼突然觉得自己丢失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想想原本历史上,自己还有被贬到琼州的经历,而现在,不要说被贬到琼州了,现在连离开开封府都不行。
苏辙淡定的喝着茶,平静的看着身边脸色越发郁闷的哥哥,内心满是无语,喂喂,这家伙不会是因为没像历史上那样被贬到琼州而在那边生气吧。
苏轼此刻心中正不停的吐槽着王安石和司马光,都是这两个家伙,争来争去的,害的自己都离不开开封府。
特殊年代
先辈们对后世的步步为营的政策也是欣慰不已,他们从这些政策能看出来,后世人一直在努力的想办法让国家变得更好。
有这份心思和行动力让他们对后人更加放心了,他们最怕的就是后世人沉浸在这和平的社会中,失去了向上攀登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