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七零对照组:但是ABO-15(第2页)

“所以我是说,我会当做什么都没看见的,你不要担心。”

她这副急于剖白的样子。

……毕竟是这样的世界,毕竟是一个年轻人。

任映真的声音仍然平静:“你知道吗,如果真的不求索报,你就不会跟我提起这件事。你这样讲话,很容易被误认为在威胁。”

柳如涛放在膝盖上的手指紧了一下,她刚想再说点什么为自己解释两句,她真不是那个意思,就见他低头继续捻那已经有些发软的车前草:“关于之前我请你帮的那个忙。”

Alpha的心脏仿佛被这句话捏住了:他提这个干什么?在这种时候?

任映真似乎察觉到了她的紧张气息,倒也没让她在惊疑中煎熬太久。

他说:“也许在我离开河湾农场之前,我会给你一个明确的答复。”

屋檐下陷入一片更深的死寂。碾药杵的声音仿佛被隔绝在了另一个世界。风吹过草药,发出细微的沙沙声。

柳如涛胸膛微微起伏了一下,深深吸了一口气。她点点头,没再说话。只是那松针味道似乎变得温暖柔软许多。

河湾小学复课了。

柳如涛带着农场木工组的老把式和几个Alpha知青赶工,在清理出来的高坡上搭起了几间比原先更加敞亮牢固的教室。

复课当天,太阳正好。

李卫国和徐桂枝默许和推动下,徐晓思主动请缨,现在在农闲夜晚借用小学教室,他们开了一个成年人识字班。

洪水过后,省里、县里、场部的各种救济粮、修水利贷款、农具补缺的政策通知,雪片般飞来——但农场里能顺畅读写的人屈指可数。

场部门口的公告栏前天天挤满了人,仅靠任映真、徐晓思等几个知青念通知。场部门前的公告栏前,总围着里三层外三层的人。

念第一遍:人群吵吵嚷嚷炸开锅;

念第二遍:后边的人扯嗓子复述,意思早就走了样;

念第三遍:知青嗓子冒烟,大伙儿还是不明白——

“救济粮按户口本还是人头发?”

“灾后贷款到底免不免利息?”

徐晓思累得够呛,忍不住跟任映真抱怨:“累死了!嗓子都喊劈了!刚说完八遍‘户口本’,王寡妇还拉着我问‘户头本’是啥,能不能印个图啊!”她语气懊恼又无奈。

徐晓思那股“总要干点有用事”的劲儿又涌上来了,她先征得任映真同意,转身就跑去堵场长李卫国:“李队长,光靠我们几个念不行!得让乡亲们自己学会认几个要紧字!就教‘粮’、‘工分’、‘贷款’这种最常用的。晚上用小学教室,我和映真教大伙。”

李卫国正为下面执行通知太混乱而发愁:“试试吧!教室晚上你们用!灯……场部给你们想办法!”

有了队长首肯,徐晓思“蹬鼻子上脸”,又跑去搬徐桂枝这个“尚方宝剑”。

说服的过程远比她想象的艰难,阻力并非直接反对教育,而是根深蒂固的社会偏见,尤其对omega。

徐桂枝带着徐晓思去找几个德高望重老社员时,那种无形的壁垒就清晰显现。

一位抽着旱烟袋的老汉听完,皱着眉:“学认字?Alpha和Beta学学倒是应当,以后顶门立户,但omega们……”他瞄了一眼躲在灶台边帮母亲添柴、垂着头的年轻媳妇,“omega学那劳什子干啥?认清秤、管好家、带好娃是正经!”

另一位阿婆更是直接:“我孙媳妇是omega,嫁进来前家里就没让上学!娇养着长大的,识什么字?认得鸡蛋够数就成了,学了也白搭!还不是得围着锅台转、生娃娃要紧!”

这些话语并非恶意,而是已经被默认的天经地义。

omega的价值体现在生育能力,家务操持和维系Alpha精神健康和家庭内部和谐上。

而对外的、需要动脑子的,连接外边世界的技能——就比如识字——那是Alpha的事。让omega费神去做这些事,他们觉得有违自己被赋予的“天职”。

徐晓思还年轻,总不知道怎么说,最后是徐桂枝道:

“各位老哥、老姐姐,识几个字,不是要omega们出去抛头露面。是让他们以后念通知、记工分、甚至写封信回家……识字不是让omega们抛头露面!是为了让他们自己能看懂通知、记准工分、给娘家写封信!这次教训还不够?一张看不懂的条子,可能错过救命粮!一笔糊涂账,工分就泡汤。”

徐晓思立刻接话:“对啊!王阿婆!您想想!下回再发救济粮通知,要是您孙媳妇自己能看懂上面写的是‘每户凭户口本限领30斤’,他能早早准备好东西去排队,还用满村找人打听吗?”

“他要是能看懂农技站发的除虫药说明,不就能自己按时兑水喷洒,帮您家地里保收成,省得您孙女耽误上工回家弄?这还不叫有用?”

她的话精准戳中了所有人对饥饿的记忆。

那些原本垂着头的omega媳妇们也悄悄抬起眼,眼中闪过希冀的光芒。

最终,这份朴素且切身的实际价值论结合徐桂枝长久以来的威望,勉强说服了老人们。

“行吧,桂枝你都这么说了,让他们去试试好了,总归不吃亏。”

在徐晓思这份热情如火的动员下,任映真接过了一摞沉得差点把他带到地上去的名单。除了少数几个omega外,还有不少已嫁作人妇的Beta也报了名,此外还有年龄已经不用上小学,但还没分化的半大小子也被父母勒令来学。

他们将来是家里的壮劳力,可不能做睁眼瞎。

教室有了,学生有了,木板和树枝充作的练习纸笔有了。

柳如涛在完成教室加固后还拉来了一板车劈好的、干燥易燃的柴火,整齐码在教室后墙。她知道夜晚点油灯也耗油,干燥的木柴篝火提供光源更实际。

识字班第一晚,教室里济济一堂却泾渭分明。

还没分化的少年和Beta们挤在前面几张桌子,声音响亮,带着初学的兴奋。但那些omega们则几乎都聚在角落靠后的位置,有的抱着襁褓里的婴儿,有的缩着肩膀,不敢往前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