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不合群

一听要参加早宴,在场的一众贡士情绪顿时高涨起来。

要知道,科举创办的意义,是为了能够让天下有能力的寒门,有一个步入朝廷的机会。

无论隋朝还是如今的大明,来参加这些科举的考生,家中大多没有什么过硬的背景,哪怕有的人家中小有资产,可论其背景,说到底也只是一个寒门。

对于那些家庭背景深厚,定不会让家中子弟,跟着那些寒门一道在经史子集的路上,卷生卷死。

这种家庭,一般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就为其安排好了未来的道路。

毕竟,

科举只是大明入仕途的其中一条路径,而且还是最窄的那条路径。

如荐举,在永乐时期仍被广泛使用。

地方官员或京官可推荐人才,经考核后授官。永乐帝曾下诏要求“中外诸司,凡有贤才,具实举荐”,被荐者多担任地方知州、知县或六部属官。

说白了,只要你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就可以通过关系走后门,步入仕途。

当然荐举也只是普通权贵的仕途道路,还有更高一级的——荫叙制度。

该制度明确朝中权贵可以凭借品级和功绩,为子孙争取入仕资格的制度,体现了对官僚集团的优待。

所以,

科举的这条晋升道路这么窄,除非权贵子弟吃饱了撑的,否则谁会去整日挑灯苦读。

因此一众寒门贡士,在听到能够参加朝廷安排的早宴时,这让他们第一次真实的体会到了上岸的快感。

一时间各个精神抖擞。

仿佛大早上,扛着冻等会元队伍几个时辰的不满,也在这一刻烟消云散。

所有贡士中,最好的家庭也就那样,但绝对没有进过皇宫。

他们心中对皇宫这个大明的政治、权力中心里面到底是什么模样,都纷纷充满了强烈的好奇。

虽然在大明只要取得了贡士的称号,哪怕殿试表现的不佳,也可以入仕途。

但大明时期与隋唐时候的贡士分配不同。

这个时期的贡士参加完殿试之后,六部中需要人手他们就去报到之外,其余人等几乎都待在翰林院进修。

等到褪去了参加科举的那一层书生气息,也可以理解为褪去了大学生身上的那股天真、无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