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靖难后,我在大明开酒馆蓝天冰牛奶
第461章 三方共赢(第2页)
在后世权跟钱的界限其实很模糊,有钱变相的相当于有权,无非就是比重低一点。
而在古代,有钱几乎不可能有权;而有权,却可以轻易的获得钱。
尤其是经历过洪武一朝的商贾来说。
自隋唐之后,读书、科举给了普通人一个获得权与钱的机会。
读书改变命运,无论放在哪个时代,都是一句不过时的金科玉律。
过时了,那一定是你读的书,不够、不精!
倘若没有类似于科举的制度,那么对于下层阶级来说,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这意味着大多数时候,你不仅能一眼看着自己的未来,望的到头。就连后几代,甚至几时代的未来,全部望的到头。
因此,
古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论调!
而在后世,却有着读书无用论的发言。
可以说,能说出读书无用的人,要么是没有从书中获利,要么就是其心可诛,想要用读书无用论获利。
就像古代一样,读书参加科举的作用,就是为了给底层一个跨越阶级的机会;
至于那些本就身处阶级高层的人,是不会花费那么大的时间与精力读书参加科举。
而是早早通过关系,进入国子监。
学习几年,就可以入仕,在朝中坐上旁人想都不要想的高位。
公平吗?
不公平!
确实不公平!
自古以来就不公平!
但这又有什么办法呢?
不读书,这种不公的现象就不会存在了吗?
因此当有人告诉你,读书无用,哪怕读了书也不一定有一个好的前程时,远离告诉你这句话的人。
因为他在没有从读书中获益的情况下,也不想让你好过!
国子监自魏朝一直到大明。
中间有过名称的变化,但本质不变。
权贵镀金的地方。
而大学则是将想要参加科举的寒门,从原来的自学,变成了系统性的教学。
不同的学府、不同的阶级,代表着将来里面学生,所走的路自然不同。
但不出意外,通过科举走出来的学生,才能出众者,在仕途一道往往能够走的更远。
毕竟,当权者不是傻子。
他们也明白,一些重要位置,还是需要有真才实学的人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