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2章 内阁陈羽,群臣疑惑

一名身居要职却能力匮乏的文官,即便终日勤勉、夙兴夜寐,也难以应对治国理政中的复杂难。

他们或许有实干的态度,却缺了破局的才能;

而自科举制度兴起以来,有不少人才因偏科,导致落榜。

于这类学子而言,科举失利便意味着入仕为官、一展抱负的通路被阻断,毕生才学难觅用武之地;

而于朝廷层面,这般因选拔机制的局限错失贤才,又何尝不是国家治理中的一大憾事。

本可辅佐社稷、裨益民生的栋梁之材,就此与朝堂失之交臂。

这般“才士空怀志,朝廷失良辅”的困境,自科举推行的百余年里,各朝统治者并非未曾察觉。

无奈受限于制度本身的桎梏,始终未能找到破解之法。

终究只能任其迁延,成为历代选官体系中难以根除的隐痛。

昨日,大殿内的官员,都收到了朝会议题内容。

只不过最开始的时候,朱棣命令李志刚将他跟陈羽联名上奏的奏疏,在宣传口谕的时候,一同告知。

后来,朱棣担心陈羽无法在此奏疏之上,进行创新性的提出建议。

保险起见,只将奏疏上面的内容告知了二品官员。

至于从四品到正三品官员,则只知道议题。

这就够了。

毕竟,这件事情提前跟正二品通气,那么他们那些‘小弟’饶是反对,也掀不起多大的浪花。

殿内,三、四品官员闻声后,纷纷摆出思索的姿态。

有人眉头拧成一团;有人垂眸凝视地面;还有人时不时抬手抚须,一副沉心琢磨的模样。

可这种种举动,终究不过是装装样子罢了。

就如同往日学堂里,先生点名提问时,即便对问题一窍不通,学子们也总得装出绞尽脑汁的神情,免得被先生斥责不用功。

此刻的官员们亦是如此。

面对眼前的难题,他们是真的毫无头绪。

所谓的思索,不过是掩饰窘迫的幌子。

朱棣端坐龙椅之上,目光如炬,缓缓扫过殿内众臣。

那些未曾提前互通消息、没做过准备的官员,见状纷纷下意识地低下了头,有的甚至悄悄缩了缩身子。

那姿态再明显不过:

陛下,千万别点我的名,我根本想不出对策!

官员们的心都悬在半空,生怕下一秒就被陛下点到名,陷入答不上来的窘境。

然而,

朱棣接下来开口说的话,却让这些提心吊胆的官员们瞬间松了口气,紧绷的身体也不由得放松了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