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章 盛世百年压舱石,自上而下的教育体系(第2页)
看来若他们猜测不出错的话,再过他个三四十年,给陈羽一点成长时间,此子很有可能成为朝中的一方正二品大员。
成为某一部门的领军人物。
朝堂上的文官,根据陈羽到目前为止的表现,与陛下对于陈羽的态度,仿佛已经看见了陈羽的将来。
当然,他们所能想到陈羽能够坐到的最高位置,无外乎正二品大员。
毕竟眼前朝中的势力是这样分布的。
根本不会联想到,内阁会发展成巨无霸一样,力压朝中各个部门之上的存在。
而其中的内阁首辅,更是会有那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特权!
……
大殿之上,
那些对于陈羽第一次见面,并且不熟悉的人,都对陈羽今日的表现,给出了极高的评价。
朱棣等几个跟陈羽相熟的人,就更可想而知了。
虽然早就知道陈羽的才华,放眼古今都是一绝。
可是没想到陈兄弟今日第一次参加常会,不仅没有丝毫怯场,而且还能做到自始至终掌握着演讲节奏。
并且在这演讲当中,还能不断收获满朝文武的好感,甚至说的朱棣都深感触动。
朱棣虽是大明的第三位皇帝,但细究起来,他与开国之君洪武帝的境遇,其实相差无几。
想当年,
他发动靖难之役,历经数年征战才定鼎天下;而洪武帝当年也是先驱逐元军,再与各路起义军浴血厮杀,才打下大明江山。
两位帝王,都是凭着手握兵权、兼具文韬武略的真本事,一步步登上了皇位。
期间的艰辛与铁血,本就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更何况,
建文那个小昏君,早就被一群文官忽悠得没了主见,连杀藩这种极易动摇国本的政令都敢贸然颁布。
若是真让那个小混蛋稳坐皇位、掌稳大权,假以时日,还不知会把洪武帝辛苦创下的大明基业,折腾成什么模样。
按陈兄弟这番话来讲,我朱棣今日之举,根本不是什么篡逆。
而是实打实的拨乱反正!
是为了保住大明江山、安定天下百姓的正义之举。
即便过程中满是无奈,也绝无半分错处。
这话,说到我心坎里了!
说得好啊!
……
陈羽站在奉天殿中央,整个人有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君子风骨。
他在感受到来自文武官员的期许目光后,心中隐隐有些得意之情。
有一说一,刚刚那一番演讲,他可是声情并茂,投入了真感情。
最开始,他确实是为了让在场的大臣尽可能的支持他的论点,所以昨日的草稿中,才有了夸赞并肯定他们功绩的那一部分。
可是没想到,说到后面,他整个人开始有些触动,情绪也因为场地的不同,面对的人群不对,开始被调动起来。
他真真切切的在演说的过程中,将自己带入到了勋贵武将在前线热血奋战的场景,也带入了文臣在后方殚精竭虑的场景。
正是这般将两种角色的艰辛与赤诚,都揉进话语里的真情实意,一下子便戳中了在场众人的心弦。
不出意外地引起了满堂共鸣。
众所周知,能够引发情绪的演说,必定是成功的演说。
这足以说明,到现在为止的所有铺垫,都进行的非常顺利。
那么后面再提出教育方面的改革,应该不会遭到那么强烈的反对了。
陈羽这次停顿的时间,比之前的都要长。
将近一分钟。
一个是让在场的文臣武将消化一下,还有一个就是给自己一点休息的时间,在调整状态的同时,脑海中快速回忆着昨日打的草稿内容。
毕竟脱稿演讲的难度,跟读稿演讲,完全不在一个级别。
更何况给陈羽脱稿准备的时间,也就昨晚的几个时辰。
因此在他演讲的过程中,当然不可能是跟草稿上面的一字不差。
意思在就行。
没记住的部分,临场发挥。
陈羽停顿了片刻,继续说道:
“以当场文武百官的事例举证,就是想要让大家清楚人才对于国家的重要性。而培育人才的最佳手段,就是教育!”
“在大殿之上的众位上官,我相信你们能够参加此次常会,是因为你们参与了对大明国家的建设,但究其根本,还是因为你们是人才,是能够建设国家的人才!”
“而你们成为人才的这个过程,我相信应该都受到过教育!”
“倘若出生在士大夫家中,那自不用多说,到了启蒙的年龄,家中便会安排先生,为你们讲述知识与本领;武将亦是如此,出生之后,最好的老师就是自家父亲,开始学习兵书、行军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