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自动化防空网络(第2页)
"这个波形识别算法很有意思,能大大简化数据处理流程。但这需要重新编写程序,现有代码几乎全部废弃。"
"没关系,"李明远胸有成竹,"新程序我己经写好了。"他从包里取出一叠打孔卡片,"这是完整的控制程序,包括信号处理、目标识别、轨迹预测和火控计算西个部分。今天上午就可以装载到计算机中进行测试。*齐?盛¢暁′税,枉′ ¨首`发·"
三位组长面面相觑,不知该惊讶于李明远的工作效率,还是对这种全新方法的可行性表示怀疑。
"李总工,理论上这确实是个好方案,"王工程师小心地说,"但在没有实际测试的情况下,我们很难判断它的实战效果。"
李明远微微一笑:"所以我们今天就开始全系统测试。"他转向老周,
"雷达组准备三台多普勒雷达,组成三角形阵列,覆盖半径5公里的区域。"又看向张教授,
"计算机组立即加载新程序,设置实时数据处理模式。"最后对王工程师说:
"火控组准备两挺高射机枪,安装电子控制装置,连接到中央处理单元。"
三人立即行动起来,各自带领团队开始准备工作。
李明远走到沙盘前,思考着测试方案的细节。
这是一次真正的革命性尝试——将雷达探测、计算机处理和武器控制整合为一个自动化系统,完全颠覆了传统防空作战的模式。
如果成功,这将是世界上第一套真正意义上的自动化防空网络。
……
三天后,一个晴朗的上午,太行山深处的测试场上,几十名技术人员和军方代表正在紧张地进行最后的准备工作。
测试场位于一个隐蔽的山谷中,周围环绕着陡峭的山壁,形成天然的屏障。
场地中央是一片开阔地,三台棱镜状的雷达天线呈三角形分布,两挺经过改装的高射机枪架设在不同位置,枪管上连接着复杂的电子控制装置。
中央指挥区是一个临时搭建的小型控制室,里面摆满了电子设备,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央的一台晶体管计算机,体积比普通房间还大,闪烁的指示灯和嗡嗡作响的冷却风扇显示它正在运
行。
李明远站在控制室门口,看着技术人员进行最后的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