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7章 动力系统安装

 他迅速编写了一段代码,上传到控制系统:"这样可以在不停机的情况下,将精度误差控制在0.005毫米以内,足够满足当前加工要求。/小·说*C-m-s^ .最.薪¨璋.結?埂?辛?筷+等这批部件完成后,再安排西小时的全面检修。" 

 工程师们面面相觑,惊讶于李明远如此精确的判断和迅速的解决方案。但更令他们震撼的是,半小时后,测量结果证明李明远的方案完全正确——精度误差确实被控制在了0.005毫米以内,而且没有耽误生产进度。 

 这样的场景在蓬莱基地的各个车间不断上演。在李明远和"盘古"系统的协同下,无数看似不可能解决的技术难题被一一攻克,生产效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伏羲"系列数控设备昼夜不停地轰鸣着,精确地将数字设计转化为实体零部件。从最初的毛坯到最终的成品,每一个工序都被精确控制,每一个参数都被实时监测,每一个细节都被严格把关。 

 传统工艺下需要数月才能完成的复杂部件,现在只需几天;常规方法无法实现的精度要求,在"伏羲"系统下轻松达成;以往被认为"不可能加工"的特种材料和复杂结构,如今成为了日常生产的一部分。·鑫^捖·夲^鉮+颤? -勉¨肺·越*渎~ 

 一个月过去,"鲲鹏"的核心部件开始批量下线,被运往总装车间。 

 总装车间是蓬莱基地最大的建筑,占地面积相当于三个足球场,高度足以容纳一栋七层楼房。车间内部被改造成了一个巨大的数字化装配平台,配备了多台重型起重机、精密定位系统和自动化运输设备。 

 李明远站在总装车间的控制平台上,俯瞰着下方忙碌的场景,心中涌起一阵自豪。在他的视线范围内,"鲲鹏"的骨架己经初具规模——那是一个长达八十米、宽三十米的庞大结构,形状介于飞机和船只之间,却又截然不同于两者。 

 "第一阶段结构件组装己经完成,"张部长兴奋地报告,"精度检测结果出来了,所有关键尺寸的误差都控制在0.5毫米以内,远超设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