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7章 玩不过就诋毁(第2页)

星条国,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系。

系主任威廉·罗宾斯教授的办公室里,气氛凝重。桌上摊开的是《仓颉》中那篇关于"龙芯-iii"的论文译文,以及一堆分析报告和计算结果。

"这太荒谬了,"罗宾斯揉着太阳穴说,"他们声称的量子隧穿晶体管技术,至少领先我们十年,可能更多。而更令人不安的是,我们的理论模型验证显示,这种技术路线在物理学上是可行的。"

"最令人沮丧的是,"一位年轻助教说,"我们甚至无法完全理解他们的中文编程范式。那不仅仅是一种编程语言,而是一种全新的计算思维方式。"

罗宾斯点点头,表情复杂:"你知道最讽刺的是什么吗?几十年来,我们一直认为科学和技术是西方的专利,认为其他国家只能跟随我们的脚步。现在,我们发现自己被锁在一种我们看不懂的语言和思维方式之外。"

"我们该怎么办,教授?"助教问道。

罗宾斯长叹一口气:"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学习。是的,我们需要学习中文,不仅仅是为了阅读《仓颉》,更是为了理解一种我们曾经忽视的思维方式。这将是一场漫长的追赶,但我们必须开始。"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校园中匆匆走过的学生们:"通知系里所有人,从下周开始,我们将开设中文课程,专门针对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这不再是一个选择,而是一个必需。"

在《仓颉》创刊号发行后的一个月内,全球科学界经历了从嘲笑、怀疑到震惊、恐慌的全过程。最初的公开嘲讽已经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复杂的情绪混合体:公开场合的强硬质疑,私下里的深深忧虑。

西方主流媒体的报道也开始微妙地转变。从最初的尖刻嘲讽,到现在的谨慎质疑。头版不再是"龙国科学闹剧",而是"西方科学家评估龙国核聚变声明的可信度"。

国际学术会议上,《仓颉》上的论文成为了最热门的讨论话题。那些曾经不屑一顾的资深教授,现在不得不面对年轻一代研究者引用《仓颉》中的理论挑战他们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