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这热闹不凑天理不容(第2页)

“再活过来也不怕,春丫见过!”

“嗯,真出息!”

被夸了,宋春丫抿唇露出两个小酒窝,身后,她娘的尔康手久久没有收回。

转眼人就走光了,老郎中家门口只剩宋家三个大人和车厢里的冯老太。

刘氏看了眼身边的丈夫,又迟疑看向车厢内躺着的婆婆,内心一阵反复,想去,但婆婆还没醒,一家人早饭也没吃呢。

宋永庆注意到自家媳妇的异样,不解。

“咋回事?人家死了人,大丫咋这么激动?”

刘氏也挺激动,她还想到昨天那家人走后宋铮说的话,想了想,她把事给宋永庆说了一遍。

听完后,宋永庆沉默半晌,回头望望还睡着的老娘,迟疑。

“大丫和春丫毕竟都是小孩子,要不,我去看着点?”

刘氏一怔,心说丈夫都去了,婆婆还没醒,留她一个妇道人家跟大伯哥单独待一起算咋回事?

“那,我也去吧,大丫那孩子最近有些神叨,我怕再出啥事。”

宋长喜嘴慢,反应也不大快,抬着脖子半张嘴,茫然数秒,点头。

“啊对,去吧,看着点。我守着娘,李叔院子里有井,我再煮些粥。”

嗯,妥了。

...

刘婆子一家本是村里贫穷户,家里男人去的早,刘婆子一人把李玉材拉扯长大。年轻时虽然人蛮横泼辣了点,嘴上不积德,也爱占便宜。但李玉材毕竟姓李,乡亲见他们孤儿寡母的,小事上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计较。

一家子苦是苦,也是真的不干人事。刘玉材没那个念书的脑子,偏偏刘婆子有个当状元郎娘亲的梦,砸锅卖铁也要供儿子读书。

李玉材七岁上私塾,十六岁才考上童生,村里人还记得当时刘婆子的那个得意劲,一天天都是用鼻孔看人。实际上乡亲邻里都不好意思说,十六岁的童生真没什么稀奇。

这些年为供李玉材读书,刘婆子甚至把自家闺女卖给了隔壁村猎户,母子俩拿着卖闺女钱去了县城,一待就是好几年。直到李玉材成亲,一家人驾着马车风光回村拜祭祖宗,村民才知道李玉材走了狗屎运,被县里富户家的姑娘瞧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