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都记上,抄家的时候一道抄了

李八斤到丧葬铺子的时候掌柜一家几口去街上凑热闹了,回来后翻了又翻,找了又找,才把宋铮要的东西凑齐。

乱七八糟的一大堆,这东西本就不好卖,都不知道放了多久,黄纸捏在手里还有些发潮。

锡箔一共就几张,香烛底下都长毛了。

唯一的安慰就是不贵,大多都是半买半送的,一共才花出去三两半银。

书房内。

宋铮拿着回潮的贡香,第一次有了钱花不出去的烦恼。

进江洲城前怕有人查一张黄纸都没买,当时想的也不是什么吃喝之类的消耗品,梧桐县缺什么也不会缺这些东西。

哪知缺是不缺,都放长毛了。

李八斤瞧着她的脸色,解释道。

“梧桐县的人出不去,外面的人也不愿进来,铺子断了进货路子。自打一年前雪灾过后,田间庄稼地到现在还没缓过来。

好在是县衙没了,百姓也不用交粮食税,但收成也只勉强够糊口的。

这百姓温饱都是问题,哪有闲心和力气逛街,铺子的东西卖不出去,可不就存着压箱底了。”

不仅是丧葬铺子,县城不少铺子都是即将关门的状态。

大户人家有自己的消息来源,见苗头不对早就跑路了,留下的都是没钱没权没处去的。

长时间不与外界联系,店铺没有进货渠道,也卖不掉,全部关门是迟早的事。

李八斤安慰宋铮。

“大人,咱凑合着用吧。要不,属下帮您拿到厨房烘一下?”

宋铮叹了口气,算了吧,本来能用的就不多,别一个不小心再给烘没了。

“既然铺子没有供货来源,那米面铺子不是早该关门了,衙门吃的粮食都是哪来的?”

“是南街张记......”

李八斤突然顿住,对啊,百姓把粮食看的跟命一样,定然不会往外卖。可城中粮食铺一直开着门呢,那些粮食是打哪来的?

宋铮心中明了,又问。

“卖的什么价钱?”

“回大人的话,衙门里吃食这一块儿都是厨房吴大脑袋负责的,买的东西次次都有记账。属下记的清楚,糙米是十五文,粗面十八文。

这....精米六十文,细面七十文,陈旧的白米一百二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