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少年(第3页)
而后钱浅又于八岁时通过考试,一越进入志学院,成为书院史上最年幼的志学院学员。
同个学堂的都是十二三岁的孩子,没人愿意跟她一个小屁孩儿玩,所以不论学堂还是宿舍,她都是孤零零的一个人。
幸好她聪慧乖巧又懂事,学士、嬷嬷们都对她格外关爱和照顾,总怕她会觉得孤单,或是被大孩子们欺负着了。
殊不知,从三岁进入学院的第一天,钱浅热情地与其他小朋友问候,实则是在询问,有没有同她一样带着记忆轮回的人。
此后“乖顺孤僻”,需要“备受照顾”的小神童,实则是在躲清净。
叫她一个活了两世的成年人,跟这群封建社会的孩子们玩?那才真是种莫大的折磨!
来郊游的志学院学员之所以人少,是因为读志学院的学员就很少。
年少院与年幼院,由朝廷和商会的商贾们补贴,学费很低。旨在让所有百姓可以识字、懂礼守法,有基本的生活知识,做事便利,跟前世的九年义务教育差不多。
到志学院就不再有补贴了,加之有射箭、御马、驾车等这种耗费财力的课程,故学费极高,普通人家大都承受不起。
读完年少院的孩子刚好差不多十二岁,不但识字懂礼,也到大瀚朝法定的工作年龄了。大多人都会选择去做学徒之类的佣工,习得一技傍身。而继续读志学院的孩子,要么是家境优渥,要么就是奔着科考去的。
郊游结束后,准备参加会试的考生都进入了紧张的备考状态。
大瀚朝女子十六岁及笄,男子十六岁及冠,自此意味着人已成年,此后即可参加科考,亦可婚配。
科考跟高考不太一样。
每年都有乡试、会试、廷试。
乡试、会试安排在秋季,廷试安排在春天。
想参加科考的人可以到任意书院报名,通过书院的院试考核后,以书院为途径报名乡试。
所有设立府衙的地区都有乡试考点,乡试拿到名次再去参加州府的会试。各州府会试的前三甲,再去京都城参加内阁廷试。
廷试前三甲状元、榜眼、探花可直接进入中枢,升职更快,升职空间不可限量。
即便没拿到廷试前三甲,廷试时会接触诸多内阁重臣。若考生被某位朝堂重臣欣赏才华,分配些大有作为的官职,总比从地方小官做起、一点点往上爬要快得多。
钱浅以十二岁之龄破格参加会试,成绩无论好坏,都是不作数的。
破格考试举措,原是为了让那些过于优异的考生先一步感受考场氛围,避免紧张;也让考生知晓自己的实力和欠缺,为迎接正式科考弥补不足。
当然,还能让州府考官留意到这个“优秀特例”,也能让培养出这个“优秀特例”的书院,增光添彩。
破格参加会试的考生,通常至少是十五六岁,院试的头名可以破格参加乡试,乡试的前三可以申请破格参加会试。
像钱浅这样的,十二岁申请破格参加会试的,还是大瀚朝有史以来头一个。
钱浅正在学堂里研看往年考试题目和优秀文章,有学士进门通知她,“小钱浅,院长说近日射、御两课你先不用上了,安心备考就行。”
钱浅并不意外,应道:“好的老师。”
那学士看着她满桌的纸张,拍拍她的肩道:“不要有太大压力。你去岁破格参加乡试就排第三,年纪这么小就参加会试,已经够给书院增光了。老师为你骄傲。”
钱浅从题海中擡起头,“谢谢老师,我会努力的。”
外出上御马课的同学逐渐开始回来了,钱浅从埋头苦写中直了直身子,揉了揉酸疼的手腕,开始收拾桌上杂乱的纸张。
一张纸掉到地上,钱浅正要捡,却发现被人踩住。
不用看,她也知道是谁。
果然,头顶传来江远山的声音,“抓紧时间多用用功,我等着看你沦为书院笑柄的时刻。”
江远山挪开脚,钱浅“哦”了一声,捡起纸张归拢好,带着所有东西目不斜视地迈出学堂,一个眼神儿都没给他。
江远山仿佛一拳打到了棉花上,气愤非但没有半分衰减,反而更加窝火。
一名与他年纪相仿的同窗走上来,有些谄媚地说:“远山,你何苦总跟她一个小姑娘置气?论学识、论家世、论人缘,她跟你哪有可比性?不过是个只会死读书的小呆子,哪值得你如此关注?”
江远山看着钱浅的背影,语气带着怀疑:“你真的认为,她就是个只会死读书的呆子?”
那人有些夸张地说:“你真这么看得起她啊?我承认她功课不错,乐理也好,可你看她那小胳膊小腿儿,连弓箭都拉不开!”
旁边有人凑过来搭话:“你们还记不记得她前两年第一次上马?个儿头比马腿高点有限,骑在马上都快吓哭了!哈哈哈哈……”
江远山斜了那人一眼,幽幽道:“科考又不考射、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