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观众周悠游

Chapter 47(第2页)

一搬桌子,叮了咣啷一挂车全掉地上了。

楼下住的可是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啊!

唐淑晨血压直冲一百八。蹦下床去捶他。

差一点,即将承担刑事责任。

正因为“nopa,noga”,所以,第二天,某人顺理成章地搬到了玄关,开启了长达两周的通宵。

终于,从两百多个小时的素材中,搞出个53分钟的片子。成片素材比一比四,还挺是那么回事儿。

指导教授刚开始看片的时候,一脸平静,眉头还是皱着的。

看完,眉飞色舞,既惊又喜。

“我之前说什么来的,唐同学?我是不是说我一开始就看好你们?怎么样,片子出来还可以吧?你俩这组合不错,”教授一推眼镜,“但是啊,”拉着进度条说,“这,这,这,都得再改,还有你啊陈萧,这,这,还有从这之后,重新剪……”

慢工出细活,断断续续改了十来次,终于得到了教授的认可。

于是,四月末,在指导教授的极力撺掇下,他俩报名参加了个影视作品大赛。

五月中旬,陈萧得奖的海报贴在系楼橱窗里。

传媒学院总楼大门上方的Led大屏上,还跑了一周如下字幕:恭喜我院广播电视系编导一班陈萧同学《她和她的作品》荣获第十四届“春辉杯”大学生影像作品展映大赛纪录片组一等奖!


真假?

陈萧看着奖状和那亚克力材质的奖杯,不可置信,一脸“不知为何要颁给我”的表情。

对于这个奖,他本人毫无头绪。

不过,秉持随遇而安的处世心态,既然走了“狗屎运”,天降大奖给到他,那就客随主便,也别扯吧,直接拿着。反正不要白不要。

而作为一等奖作品的被拍摄者,唐淑晨这个三等奖作品的获得者,当真是不知道应该高兴,还是……失落。

但肯定没陈萧那么看得开就是了。

夜深人静的时候,翻看他片中的自己,唐淑晨只觉心中五味杂陈。

忽而,想起自己老爸唐季山的创业史——在市区租门市做小本生意,常年起早贪黑,兢兢业业,干了将近二十年才稍有起色,花尽积蓄买了自己的小门市后,又是苦做十年,到现在,家中才算有了些余裕。

“小富靠勤,大富看命。”唐淑晨打小就老听她爸说这话。

如今看来,不假。任何行业不例外。

做好,拼的是勤力。得奖,比的就是命运了。

很多时候,是这样的。文艺界几乎所有所谓的“比赛”,都是在比运气。

评委的喜好,赶上了,叫“天时地利人和”。没赶上,也没什么好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罢了。继续加油搬砖就是,别问为什么。

无解。

唐淑晨自然淡然了。

……

在流量时代,有热度,一定要抓紧、尽用。普通人都知道的道理,行家更不可能按兵不动。

院里、系里,上上下下,隔三差五拎陈萧出来溜溜,三不五时提陈萧出来作正面例子加以宣传。一时间,陈萧风光无两。

有校报记者找上门来采访他。

先是问了一些形而上的问题,又谈了谈意识形态输出的现实趋向,还聊了聊拍摄过程中遇到或发生的那些趣闻趣事。

最后,总归忍不住要问:“作品主角是你女朋友吗?”

陈萧答:“不是。”

“怎么会不是?”校报记者很诧异。

陈萧手托腮,笑。

“虽然你不信,嗯……”他停顿了半天,“但并不是。”

在两位男青年爽朗的笑声中,采访正式结束。

那男记者收起录音设备,私下跟陈萧说:“虽然不是,或许我猜错,可你爱慕人家。”

陈萧没讲话,瞅着地面,不看那记者,笑得很诡秘。

……

没几天,采访稿一出,轰动校园。

本来没那么多人听闻,现在几乎人尽皆知。

许多人把陈萧的纪录片找出来当成言情片重看。

也是,那么帅的一个校园风云人物,为什么会去拍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同学?那么普普通通的女同学,她又凭什么?

不对,这里面一定有瓜!

呐,路人的逻辑和直觉就是如此。

抛开这些,单单是出于对帅哥的倾慕以及好奇,也足以吸引大量慕名而来看片的女青年们,当然,还有男青年们。

陈萧的作品全长53分钟,却只有两千多字文案。画外音少,配字幕多,使得纪录片表现出一种诗的气质。加上仅有的、他亲自为之所配的十三分钟旁白,调节了镜头时间感的同时,更使得影片整体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节奏。

每当他低沉、富有磁性的声音一出来,观影中的迷妹们便马上为之倾倒,无一不在心里头尖叫着“天呐,我太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