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衙门的人找上门(第2页)
时仁赶着小驴翻地;时老大和时海就用耙子把土搂得匀匀实实,边搂边念叨:“得弄平喽,不然浇起水来不均等。”
时雯找了些沙子,和种子混合着撒进了田里。一块一块的分门别类,很是整齐。
就这么连轴转了三天,空着的地总算是都种上了。·e′z′小?说·网. .免+费-阅,读-
村长敲响了铜锣,“叮当当、叮当当”的声儿在村里头荡开,谁家要是闲着没事的,都往晒谷场那棵老槐树下凑。
人聚得差不多了,村长清了清嗓子:“都安静喽,听我说!”手里的锣又“当”地敲了一声。
“县里头下了信儿,”村长扬着脖子喊,“今年不是旱得厉害嘛,税改了——按人头交,一人一石,别的杂税全免!”
底下“嗡”地炸开了锅。有人急得首拍大腿:“一石?这也太多了!今年一亩地能打两石就烧高香了,这是要逼死人呐!”
旁边的人跟着叹气:“可不是咋地!照这么交,我家今年怕是得喝西北风去!”
也有不吭声的,像老时家、村长家这样田多的,心里都有数——按人头算,可比按亩收划算多了,闷头站着,脸上带点藏不住的轻松。
场上这光景,真是有人欢喜有人愁,只不过愁眉苦脸的,占了大半。
今年老时家添了口新的,按人头算下来,得交十西石麦子。时海哥俩套了驴车,拉着沉甸甸的麻袋往镇上税衙去。
税衙门口,捕快正挨个抽查粮袋。一根细铁棍往麻袋里一插,再抽出来时,上头沾着的麦粒圆滚滚、饱鼓鼓的。那税官“咦”了一声,又抽了几袋,每回都首挑眉,没说话,只默默在册子上记了老时家是哪个村的,还让人把他家的麦子单独堆在一边。
收税收了好几天,再没见过这么精神的麦粒。税官不敢耽搁,赶紧把这事儿报给了知县。
知县捏着麦粒在手里掂了掂,又瞅瞅桌上从粮店买来的普通粮种——老时家的麦粒不光个头大一圈,沉甸甸的透着股劲儿,真不一样。
“去,”知县把麦粒放下,“到他家问问,这粮种是从哪儿弄的,咋种出来的,家里还有多少这样的麦子,都给我打听仔细了。”
“是,大人!”底下人应着,转身就往外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