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家里又要添丁

 今年村里的日子,眼瞅着就比往年强了。.k¢a′k¨a¢w~x¢.,c·o*m¢地里的红薯收得多,乡亲们的脑子也活泛起来。 

 手脚麻利的婆娘媳妇们,把那些小个的、带点伤的红薯切了片,在院里搭起竹匾晒红薯干。装在布袋里提到集上去。不指望卖多贵,换几个铜钱,够扯点花布、买包针脚线脑,家里的日子就宽裕些。 

 也有那敢折腾的汉子,支起个炭火炉子,到了县城的街角一蹲,甜香能飘出老远。热乎乎烤红薯,揣在怀里暖手,吃在嘴里蜜甜,总有人愿意掏几文钱买一个尝尝鲜。还有蒸着卖的,瓷盆里码得整整齐齐,热气腾腾的,也招了不少回头客。 

 更有家里趁驴车、牛车的,就把挑拣得周正的生红薯装上车,往更远的府城或是隔壁县城赶。论斤卖,几文钱一斤,不算贵,城里人家买回去,蒸着煮着都行,倒也不愁卖。 

 这么一来二去,村里几乎家家都靠着这红薯,挣了点零碎钱。虽说不多,那也比种麦子合适,脸上的笑容都比往常多了几分。 

 时老太家倒是没掺和着去卖红薯,家里的红薯除了留种、晒些干儿自家吃,余下的大多给了时小西的酒楼。_三·叶,屋, ,更¢新!最¨快? 

 这时雯有心,跟时小西提了句,说有个叫“拔丝红薯”的菜,是用糖和红薯做的,吃着甜糯还能拉出丝来。时小西一听就来了兴致,围着灶台琢磨开了。 

 他先把红薯切成滚刀块,炸得金黄酥透,再往锅里熬糖。起初不是糖熬老了发苦,就是火候不到拉不出丝,一锅锅试下来,灶上的火就没怎么停过。折腾了小半天,总算摸着了门道——熬糖时得盯着糖色,从白到浅黄,再到泛起琥珀光,泡泡由大转小,这时候把炸好的红薯倒进去翻匀,盛出来往盘里一搁,果然能拉出亮晶晶的糖丝来。 

 端上桌时,那拔丝红薯金黄金黄的,夹一块能牵出老长的丝,甜香混着薯香,逗得食客首咂嘴,成了酒楼里新添的俏菜。 

 地里的活计轻省下来,只剩些萝卜青菜需要侍弄,除了薅薅草、捉捉虫,倒也清闲。一家子便把心思转到家里,围着那堆玉米棒子忙开了——脱粒的脱粒,磨面的磨面,院子里时不时传来玉米粒落在簸箕里的簌簌声,石磨转起来的吱呀声,热闹得很,倒也不觉得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