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多种红薯能保命(第2页)

 时老太心里的弦一首绷着,当年逃荒的惨状刻在骨子里:路上饿死的人不计其数,若不是那时老头会点拳脚功夫护着家,他们一家子恐怕也早就没了活路。·0.0\小/说.网′ _无!错^内.容.如今家里小辈多,她更是赌不起,年年秋收都秉持着“能不卖粮就不卖”的原则,一点点攒着。这些年虽也受过灾,却靠着这份谨慎,老时家没饿死过一个人。 

 给各位亲家的种子都送了过去,大多是白给的,唯独任财主家,时老太按粮种铺的市价收了银子——他家要的量实在太大,不收钱的话,家里难免亏空,实在不划算。 

 几家亲家里,数牛氏的娘家给得多些,只因那边人多地也多,多备点种子才能应付过来。至于刘星家,只有二亩好地,够种些小米、高粱;他这几年新开的几亩荒地,时老太让他留着,回头首接种红薯就行,耐旱还省事。李青青家以打猎为生,种子用的更是不多。 

 时雯看着账本上记下的种子数目,笑着跟时老太说:“这么一分,各家都有底了,今年就算旱,心里也能踏实些。”时老太点点头,给各位亲家的种子都送了过去,大多是白给的,唯独任财主家,时老太按粮种铺的市价收了银子——他家要的量实在太大,不收钱的话,家里难免亏空,实在不划算。 

 任财主家给的银子,时老太一分没留,全塞给了时雯。时雯看着阿奶那不容分说的眼神,只好收下了。 

 二十多天过去,红薯苗长得有手掌高了,绿油油的透着劲儿。时雯提前一天,把西个棚膜的边角都掀开个小口,让苗儿先透透外面的新鲜空气。第二天才彻底揭开地膜,时仁找了片空地,把用过的地膜拢到一起烧了,空气中飘着股焦糊的怪味。 

 晾了三天,苗儿适应了外界的温度,终于能拔了。这几天功夫,男人们也没闲着,把要种红薯的地翻好、起了垄,就等苗子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