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西瓜卖出了天价发家全靠它行走的石头子
第182章 全国都干旱
村里别家的收成,比老时家还差些。,x-i¨a`o¨s,h~u?o/c-m_s,.-o+r!g!毕竟时家的小米、高粱、荞麦,种的都是种子店的抗旱高产种,哪怕天旱,底子也比普通种子厚实点。
要说例外,得数赵寡妇家。她家的庄稼看着比别家强出一截,这功劳全在狗蛋那股子实在劲儿上。先前他顶着日头,一桶一桶往地里挑水,汗珠子摔八瓣,倒也没白费劲——地里的庄稼好歹给了些反馈,穗子比旁人的饱满些,总算没让这辛苦打水漂。
只是菜地里的菜,还得靠天天担水浇着——没法子,时小西开的酒楼全指望这些新鲜菜撑场面呢。
河里早就见底了,别说挑水,连舀都舀不上来半瓢。没法子,只能指望院里那口井,时家的汉子们轮流挑着水桶,一趟趟往菜地跑。拉水的牛车在土路上颠着,轱辘碾过干硬的地面,“吱呀吱呀”响个不停,听着就透着股子费劲的模样,可再难也得供着。
县城里的酒楼也是这般光景。那些富贵人家,日子该过还是过,该吃的宴席照开,该喝的酒也没落停。?齐¥盛??小?1°说`%<网a ?}无*错?内e容(%只要酒楼里的菜新鲜水灵、滋味地道,上门的客人就少不了。
时小西的酒楼靠着家里菜地供的鲜菜,在这旱天里反倒占了些便宜——别家馆子常缺这少那,他家却能保证上桌的菜带着水气儿,瞧着就喜人。所以即便外头旱得紧,酒楼里依旧人声热闹。
周年他们这边,分出几个人进了山,去查看春天在山里种下的玉米。
山里的玉米,长势确实比村里的强些,可也出了点情况。仔细一看,不是这棵被啥野物啃得剩下半截,就是那棵结的棒子被啄得光秃秃的,没几个像样的。
几人叹着气,把能收的都收拢到一块儿,搬到崖洞里头藏好。又用木门把洞口堵得严严实实的,这才放心下山——